编者按:在过去的一年里,南国早报以迅捷的速度、敏锐的视角切入舆论监督、热点新闻,推动着事件的进展,体现了媒体的职责和影响力。岁末年终,南国早报记者回访一些舆论监督的当事人,窥视时代烙印,折射社会变迁。
南国早报客户端特别策划●盘点“2021影响力新闻”
========================================================================================
【新闻回顾】
水葫芦覆盖27万平方米江面
由于邕宁水利枢纽工程蓄水,上游库区的八尺江水流速度缓慢,常有水葫芦漂下来,因其繁殖能力强,造成泛滥。2019年以来,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政府全年不间断对江面进行保洁,但2021年春天,天气回暖导致水葫芦暴增,清理成本已经超过了原定保洁费,政府只能重新招标。
2021年3月,南宁市西南郊的八尺江上,水葫芦占满了上百米宽的江面,污染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影响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十余名小学生过渡的安全。当时,水葫芦泛滥面积为27万平方米,整个江面的水葫芦约30厘米高,打捞成本约5元/平方米。然而,连日阴雨影响了第三方公司测算最新的清理面积,延误了城区政府的招标进度。如果拖到5月份,水葫芦开花,长到50厘米高,密度更大,打捞成本将涨到8元/平方米,达到200多万元,给财政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水葫芦的治理,考验着政府的治理的能力。八尺江的水葫芦治理,需要更灵活的长效治理机制。(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此前,蒲庙镇光和村那岳坡水段长满水葫芦。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何定坚摄
▲今年3月,此处江面上长满了水葫芦。而今水葫芦已得到有效控制。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摄
【报道效果】
政府重视报道,先行组织打捞
报道一经发出,获得了数万读者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有的建言献计,有的表达忧心,认为打捞势在必行。
八尺江沿岸各城区也高度重视报道,一边抓紧为“八尺江水葫芦打捞工程”招标,一边先行组织人员打捞水葫芦。截至3月22日,南宁市良庆区共出动挖掘机、船舶、车辆等机械30多台(次),清理水葫芦280吨,邕宁区也累计清理水葫芦面积共3.2万平方米约620吨,小学生每日过渡的绿碧渡口也已恢复正常行航功能。同时,南宁市河长办、邕宁区河长办与良庆区河长办在八尺江召开两次现场协调会,达成上下游联合清理的共识。此后,环保、检察等多部门联动,启动了八尺江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机制……
据报料人消息:自3月集中清理之后,水葫芦便没再泛滥。12月9日,南国早报记者再次来到八尺江边,看到宽阔的水面上几乎看不到水葫芦。在八尺江乌兰新坡段的一条支流上,有4名工人用木船、犁耙在把零星的水葫芦弄到岸上。几位村民对记者说,近几个月来,总能看到工人打捞。
▲12月9日,八尺江的支流上,工人在打捞残余的水葫芦。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摄
【采访手记】
读者赋予我们不竭的动力
3月初,一条二十余字的热线记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读者余先生称自己从小在八尺江边长大,对江面水葫芦泛滥深感忧心。我和摄影记者何定坚被派出,配备无人机、摄像机等设备,进行融媒体深度采写报道。
我们和余先生取得了联系,他特意向公司请假一天,驱车给我们带路。八尺江沿岸不少是小汽车都开不过的机耕道,我和何记者都感慨:“要不是他,我们根本找不到地方。”余先生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采访对象,帮我们搬设备,俨然一位优秀的助手。下午,他又继续地带着我们走访学校、渡口和水厂……但在采访的最后,余先生委婉地对我们说,如果稿子里出现他,请用化名。我意识到,他如此地帮助我们,内心是有压力的。
感受到余先生及沿岸村民的期盼,我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因此充满力量。“治理工作如何跑赢疯长的水葫芦”“八尺江的水葫芦治理,需要更灵活的长效治理机制”——我们要替他们发出拷问。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巫碧燕)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