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小众玩家 | 广西观鸟人,发现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守护北部湾的鸟语花香

阅读数:0 发布时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客户端 编辑:刘颖(见习) 记者:彭庆 钟小启
以鸟会友、与鸟为伴

南国早报客户端特别策划:小众玩家

>>>小众玩家 | 航模爱好者的盛宴,每一架都是经典,帅!

>>>广西“追星”达人的浪漫!与星空相伴,和美好有关

>>>广西观鸟人,发现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守护北部湾的鸟语花香

>>>江上追波逐浪!广西这群冲浪者带你花式解锁水上新玩法

>>>小众玩家 | 20万件!广西一男子家中堆满陶瓷样本,从“烂瓷片”中窥见历史变迁

>>>小众玩家丨逐梦蓝天感觉真好!医生跨界学开飞机完成少年时的飞行梦

>>>小众玩家丨他们走入“地心之门”,探索未知洞穴的神秘世界

>>>小众玩家 | 有人专钓难吃的“清道夫”,有人看鱼就能知水质……南宁这群钓友有点特别

>>>小众玩家 | 广西一群人专挑晚上出门,拍摄夜色下不为人知的秘密

===========================================================================

在北海和防城港,有这样一群观鸟人,他们专门去拍鸟,或给公益组织做鸟类调查,或为候鸟南迁保驾护航。过去几年,他们发现的鸟类已达数百种,其中不乏多种珍稀濒危鸟类。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近这群观鸟人,探访他们以鸟会友、与鸟为伴的故事。

▲防城港的候鸟。黄坤明摄

 一只勺嘴鹬,让他们迷上观鸟

“尾巴这么长,这是什么鸟?”11月19日,采访结束,唐上波刚送记者走出他的办公楼,一只长尾巴的小鸟从头顶飞过,他匆匆返回办公室,拿出一台400毫米焦距镜头相机,寻找刚飞过的小鸟,随时准备拍下它的身影。

这是唐上波多年来观鸟的日常。他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工作,这里拥有3000公顷海湾红树林,每年在此迁徙的候鸟达10万只以上。2014年,唐上波成为一名鸟类观察员,作为初学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保护区内常见的鸟。

▲唐上波(左一)等人在观鸟中。黄坤民供图

那一年,唐上波无意中拍到一只特别的鸟:嘴巴形状像汤匙,体貌也和别的鸟不一样。他把照片发到观鸟群,很快得到鸟类专家确认:这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勺嘴鹬,世界极危物种,全球仅有300对。观鸟界曾有人称“只有见到勺嘴鹬才算真正的‘观鸟人’”。

自此,唐上波几乎每天在保护区巡逻转悠。一身迷彩服,戴着防晒帽,骑上一辆电动车,背上高倍望远镜以及长焦镜头相机,在浅水滩涂来回步行数公里,只为寻找拍摄栖息觅食的鸟类。

距保护区200多公里远的北海,“新手”梁元泉也意外遇上勺嘴鹬而爱上观鸟。2016年4月,他在北海高德垌尾村观鸟,刚架起望远镜,一只嘴巴扁平的鸟便闯入他的视线。

▲飞跃北海冠头岭上空的猛禽。梁元泉摄

 “那是勺嘴鹬!”一旁的队友快速围拢过来,兴奋不已。“鸟运很好”的梁元泉当晚发了一条朋友圈:“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观鸟的频率高达每三两天一次,先后买了四台相机,五六台望远镜。

▲勺嘴鹬。黄坤明摄

投身鸟调,刷新广西鸟类记录

逐渐熟悉鸟类之后,唐上波开始为一些公益组织做鸟调查。“和单纯拍鸟相比,鸟调查是枯燥乏味的。”唐上波说,比如数鸟,用高倍望远镜调查一片滩涂的大致鸟类数量,有时数到一半,突然飞来了一群,前面的都白数了。

▲在北海红树林栖息的鸟儿。梁元泉摄

拍摄结束后,他还要整理相片、记录品种、制作调查表格、形成调查报告等,了解某一个范围的鸟群数量、种类、存在哪些威胁。几年来,唐上波在保护区发现的鸟类记录,从当初的187种增加到如今的298种,其中不少鸟类刷新了广西记录,如大天鹅、黑脸琵鹭、白眉田鸡等。

在梁元泉的相机里,近20万张照片也记录着北海的鸟类变迁。“蓝翅八色鸫、勺嘴鹬、暗绿绣眼鸟,白头鹎,棕背伯劳……”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如数家珍,5年间先后拍下近300种鸟类,并与众多北京、广东以及四川等地的“鸟友”结下深厚友谊。“一旦发现罕见鸟类,外地鸟友不远千里也要赶过来一睹真容。同样,外地有新发现我们也会赶过去。”梁元泉说,“这就是观鸟的乐趣。”

▲一只猛禽飞跃北海城市上空。梁元泉摄

梁元泉的人生轨迹也因观鸟被改写。2018年,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保护宣传时,面向各界征集照片。梁元泉整理了大量素材免费提供给对方,没过多久,对方看重他的才能,邀请他到湿地公园工作。如今,47岁的梁元泉是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监测员。

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工程师孙仁杰被誉为北海观鸟圈的“大神”,也是北海知名的候鸟研究专家。“鸟的色彩、行为以及形态,都是极其充满魅力的。”他说,“全国自然观察爱好者中观鸟群体最多,有近百万人。”

在唐上波和梁元泉看来,通过鸟类监测,可以获得一些基础数据的支撑,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进行一定的科研分析和宣传。另一方面,长期的观察可以根据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了解一些鸟类种群状态,以便让更多的环保人士和相关职能单位参与进来,加强对鸟类的保护。

▲观鸟爱好者在北海冠头岭观鸟。南国早报记者 彭庆摄

关注鸟类栖息生存地

北海冠头岭一直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每年9月至11月,有上千只猛禽组成的“鹰河”“鹰柱”盘旋在冠头岭上空,让鸟友们大饱眼福。据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北部湾滨海保护项目经理肖晓波介绍,12年间,他们在冠头岭上空共记录到31种鸟类,有近8万只猛禽在此飞越过境。

▲飞跃北海冠头岭上空的猛禽。梁元泉摄

然而,冠头岭也因此成为猎鸟者的“天堂”。2010年,有自然保护机构提出“占领打鸟点”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各地鸟友纷至沓来。历经12年工作,如今冠头岭的盗猎现象已大为改善。

除了观鸟,鸟类栖息生存地也是观鸟爱好者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候鸟栖息地,观鸟爱好者有些忧虑。“鸟类是一种对环境较敏感的动物。”唐上波说,鸟的品种在增加,但数量不抱乐观态度。

“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但能拍鸟的地方却越来越少。”防城港观鸟爱好者黄坤明已经退休三年,观鸟是他退休后主要的生活乐趣。他认为,政府部门可专门规划出一片区域,留给鸟类栖息生存。

▲防城港滩涂候鸟。黄坤明摄

▲防城港滩涂候鸟。黄坤明摄

“好的生态与鸟的数量和种类相辅相成。”孙仁杰则认为,除保护好生态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北海冠头岭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观鸟点和监测点,可考虑开发猛禽文化,通过主题公园等形式,让猛禽成为北海城市生态的靓丽名片。

▲执法部门、保护机构和观鸟爱好者联合拆除鸟网。梁元泉摄

为何会喜欢观鸟?孙仁杰、梁元泉、唐上波和黄坤明的讲述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热爱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