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景区路口的一隅,静静伫立着一座黄姚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占地约1亩,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目前有四个展区,分别为农村厨房厨具展区、农村劳动耕作农具展区、老家具展区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电展区,共有老物件300多种、1000多件,向公众免费开放。
黄姚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主人老覃,是土生土长的黄姚镇人,年近70岁。自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在生产队做过记分员、出纳和民办教师,开过饮食店和农家乐。几年前,他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山庄租给一位老乡经营,自己专心打理黄姚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细心照顾他的“宝贝疙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老覃就走上了农耕老物件收集之路。当时老覃只是收集伟人像章、画像,后来扩展到收集打谷机、蓑衣、石磨、脱棉花子台、风柜等农耕工具老物件。其中,有两架约6米长的龙骨车,是老覃从几百公里外的平南县收集来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抗旱的重要农具。他还到平桂区大平瑶族乡走村串户、翻山越岭,收集了木头滑轮、木制榨油机和老式补鞋机……
说起收集,老覃指着清末年代的一套铁梨木八仙桌、茶几和铁梨椅子,说这是其中最有意义、最有收藏价值的家具。这些家具出自清末能工巧匠之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还是那样亮丽多彩,如今它们成了博物馆里年代最久远、意义最重大的“镇店之宝”。
老覃的收集之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爱人听说在黄姚镇笔头村的一户人家有一个百年以上的木碗柜,开始主人不愿卖,最后经过多次协商,他爱人花了500元钱买了个新消毒柜,才换到了这个老碗柜。
老覃将收集起来的老物件按种类、时间脉络一一厘清,分展区摆放。14寸黑白电视机至29寸的彩电,上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邮政单车,还有那些粮票、布票、邮票、硬币、纸币……都是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珍贵记忆,老覃侍弄这些老物件已经有数十年了。
在农村,有好多的老物件已经逐步消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式风扇数十年过去还能扇出丝丝凉风,古老的挂钟还能滴滴答答地走着,脱漆了的缝纫机是那个年代家里的大物件,一些农耕老物件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
置身博物馆,就好像穿越悠长时光,徜徉在记忆长河,这里不仅有沧桑变化的黄姚,更有光阴岁月中的人生百态。
老覃说,一代人有一代的记忆,时代变化再快,都希望后人能记得历史,他收集这些有意义的老物件,希望更多人通过学习这些老物件,了解过去,了解历史。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