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没有做过来宾的来宾吗?
广西来宾,一座以“宾”为名的城市,却从不问来者是谁。她的名字,本就是一场跨越山河的盛情相待。
唐朝的风掠过都泥江的波涛,天宝二年的史册上,“来宾”二字第一次以县名定格。
翻开唐《元和郡县志》,一段文字穿越千年:“在都泥江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历史上的都泥江,即现今的红水河;然史志中的“来宾水”究竟出于何处?
据民国《来宾县志》记载,来宾县治最先设在武东村,因“南近都泥江,西阻雷溪,雷与来音近,雷溪必即来宾水”。可见,“来宾”立于水东,以河流而得名,这,便是“来宾”地名最古老的注脚。
而对于“来宾水”和“来宾”地名真正的由来,也有着不同的解读。
据学者考证,在唐高宗封禅泰山的第二年,鉴于当时的桂中是岭南广西空间治理的关键区域,于是新立了严州,同时设怀义、循德、归化三县,以德治和睦民族,实现了当地人民归附、藩国来朝贡的景象,于是人们依照史书“万国来宾,礼仪有容”“来远人,柔宾客”等儒家思想,把州城附近的江,取名“来宾水”。76年后,又以“来宾水”之名,改怀义县为来宾县。
可以说,来宾得名于国家有效的民族政策和治理。唐宋以来有三首古诗也说明了来宾有作为官员传承德治这一传统。
君作来宾宰,听我说来宾。
蛮俗无王化,当为行化人。
——戴复古《送来宾宰》(宋)
雷江都是壮人家,铜鼓冬冬早报衙。
坐客春风无长物,绿梅花顶寄生花。
昔年县令尽风流,喜雪书占大有秋。
郭细侯来应更好,雪消春水满田头。
——金虞《来宾官署偶题》(清康熙年间,一说四前句佚名所作)
茶星大雅士,试县得来宾。
来宾剧远道,象郡开自秦。
炎方殊气候,服食慎风尘。
故旧纷相慰,瑶壮皆吾民。
方今朔南暨,顽梗良以驯。
君也勤抚字,礼让风俗醇。
所负平生志,盘根才独伸。
挥手勿复道,登车忘苦辛。
——邵延龄《送沈融谷之任来宾》(清康熙二十三年)
史书里记载的“来宾水”,我们今天叫她——“北之江”。她与红水河交汇处的东北面,即是磨东村所在地。这里,曾是唐代严州治所。官吏南迁,商旅往来,“有客到宾城”的民间俚语,让“来宾”之名更添羁旅诗意。
千年风烟散尽,历史的回响从水中泛起涟漪。北之江引水入城,十三渠四湖的水网,舒展成现代经脉。桂中水城的波光揉碎霓虹,灯火与星河相接,恍若唐代诗人笔下的“雷江壮人家”穿越时空而来。而今的来宾城,早已跨过“西阻雷溪”的边界,在水的四方,生长出新的年轮。
红水河畔的铜鼓声叩响千年邀约,当待客的壮家米酒暖透肺腑,忽然听懂“来宾”的真意:不是地理坐标,而是让每个过客都成为——归人。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