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罗贝尔 莫淑媛 兰敏 彭庆 颜强
4月19日,自治区水利厅启动旱灾防御三级应急响应。为应对旱情,全区多地通过调配抽水设备、清淤灌溉水渠、调度水库放水等举措,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和春耕生产灌溉需求。
南宁:水库放水抽水保灌溉
“受持续旱情影响,插秧十余日的水稻根系发育受阻,部分农田土壤出现龟裂。”兴宁区五塘镇两山村党总支书记青立著说,为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兴宁区合理调配16座水库蓄水,优先保障居民饮水,兼顾农业灌溉需求。对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缺水村屯,组织消防车、洒水车送水,确保每人每天不少于35升的基本用水需求。
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将井水抽入河沟,方便农户灌溉。武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从南宁市江南区相关部门了解到,因为旱情,蔬菜、玉米、甘蔗、花生、西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受到影响。目前,江南区六思、天堂、红花岭等21座水库正常放水灌溉,渠翁、马安、坛稔、蕾桑、六艮5座水库通过抽水机取水灌溉。水库放水灌溉总体满足周边群众用水需求。江南区共投入农机具2154台套,其中包括抗旱机具1216台套,保障农业生产。
针对缺水区域,马山县发动群众采取找水打井、购置应急抽水设备、铺设输水管网,水车、水罐、水桶拉水浇灌等应急手段;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抗旱送水应急预案,在缺水或水源受影响时,采取送水、临时接水等措施。
在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由于持续干旱,流经该村的八桥河已近干涸,该村利用村里两个大口井,通过抽水泵将井水抽入八桥河,方便群众取水灌溉。两江镇多个村庄自发组织修复破损水渠、修建灌溉水渠、开展沟渠清淤工作,保障灌溉渠道畅通。
贵港:清淤引水抢建机井
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镇组建抗旱应急队伍在19个村屯打井108口,抽水设备日夜作业,已完成8000亩早稻插秧及其他作物种植。樟木镇五龙村新打水井每小时出水20立方米,解决50亩甘蔗地灌溉难题。该村村民覃树才说:“如果没有这些水井的话,我现在都还不能插田。”青年企业家韦国泽主动出资购买2套抽水设备,助三里镇大零村800亩甘蔗地“解渴”。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五龙村水稻种植基地员工正在插秧作业。陆颖敏摄
桂平市26个乡镇干群清淤引水、抢建机井,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科学调度水资源,加大南木江下泄流量并增设取水点,保障周边20万居民用水。桂平市木圭镇宁凤村3天建成80米深抗旱机井,展现抗旱速度。
截至目前,贵港市累计调度水库供水近3亿立方米,灌溉超130万亩耕地,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量超7800万吨。
贵港市覃塘区志愿者主动采购抽水机帮三里镇农户抽水灌溉。视频截图
来宾:大中型灌区马力全开
连日来,来宾市18座大中型灌区马力全开,科学调度、高效供水。兴宾区寺山镇陈王村委炉塘村村长韦世作说,得益于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村里800多亩的水田和2000多亩的甘蔗目前已完成了耕种。
在兴宾区蒙村镇的桂中治旱乐滩灌区高岭泵站,水泵机马力全开,在用水高峰期,泵站24小时持续不间断抽水,保障周边自然村5000多亩农田的春耕用水需求。“每天的抽水量大概是3万立方米,渠道的水位保持在75公分以上,为春耕用水做保障。”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高岭泵站管理员韦兴想介绍。
截至目前,来宾市18座大中型灌区已累计供水1.8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96.0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7%。
河池:合理调度水库水电站
河池局部地区遭遇严重旱情,一些大石山区的群众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对此,河池市统筹各方力量,持续开展送水解困工作。目前,河池市已累计送水3.753万吨,全市11个县(区)123个村2.4万余名群众的基本人饮问题得到保障。
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万茂村干部群众到地下天窗铺管引水。韦宣合摄
面对当前严峻的抗旱形势,河池市水利部门进一步规范水库、水电站等水工程的调度运用,根据工程承担的供水任务定量供水,大中型水库合理控制出库流量,努力保持有效蓄水库容。截至4月19日,河池市126座水库有效蓄水7285.29万立方米,能持续为下游1.12万亩农田提供3~15天灌溉用水,持续为28.16万人提供30天安全饮水。
钦州:增加库塘蓄水抗旱用水
钦州市钦南区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联动,采取蓄、引、抽、截流等多种措施,增加抗旱水源,保持和增加库塘蓄水,增加抗旱用水。对已播种缺水受灾的农作物,组织引导各个村农户自发采用抽水机进行抽水灌溉。目前,钦州市青年水闸东西干渠正常排水,尖山街道及康熙岭镇水利灌溉得到一定的缓解。
钦州市钦南区全力以赴抗旱保春耕。黎巨作摄
据统计,钦南区抗旱使用抽水设备7111台(套),人工累计抽水34.42万吨,灌溉农田面积6.48万亩,投入抗旱人力10.12万人次,投入各级抗旱资金62.2万元。
此外,对确实无水浇条件、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块,钦南区通过水改旱等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及时改种耐旱的红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截至目前,当地已推广节水技术面积8.24万亩,推广抗旱品种面积2.79万亩,改种耐旱作物面积2.98万亩。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