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陈冬、陈中瑞、王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确定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
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于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中国航天日当天出征太空。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10月下旬返回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神舟二十号任务清单发布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本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创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一组数据盘点神十九乘组工作成果
今天(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驻留已满175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任务期间,他们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蔡旭哲已执行5次出舱活动,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特别是前期一次货物出舱安装时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第一次出舱活动期间,进行成功处置,为保障后续试验任务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现了乘组过硬的业务能力。
在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方面,他们共参与实施了88个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备,建成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pK,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生成了各类样品,将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地面。后续,这些样品将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有望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乘组轮换和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我国第四批航天员目前正按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训练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第四批航天员自2024年8月入队以来,按计划开展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训练和部分专项训练。通过刻苦钻研、主动训练,所有第四批航天员均快速实现了角色转换,基础知识储备得到了有效加强,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观摩发射、返回、出舱活动等飞行任务,第四批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员职责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根据训练安排及前期经验,不同类型航天员从入选至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间有所不同。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在取得飞行资质后,他们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飞行乘组中陆续看到他们的身影。
港澳航天员入队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迅速融入航天员队伍,训练勤奋刻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相关学习和训练。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涡虫首上太空!神二十乘组将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其中:
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
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在轨实施了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并于去年底首次公开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获取的科学成果后续将会定期进行发布。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除了上述3项生物实验外,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前期,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后续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这些大型试验均是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首次综合性验证,任务艰巨、准备工作复杂、进度紧张,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很大。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统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巴基斯坦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在进行,1人将以载荷专家身份参加联合飞行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今年2月底中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以后,目前正在开展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与中国航天员选拔一样,这项工作分为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其中,初选工作在巴基斯坦实施,复选和定选工作在中国实施,最终将选拔出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来华参加训练。根据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规划与合作实际进展,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加1次联合飞行,在轨期间除了完成乘组的日常工作外,还将承担巴方科学实验的操作工作。与此同时,我们正与有关国家就其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进行磋商,后续将适时发布相关进展信息。
我国已顺利实施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顺利实施了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可以分成4类:
一是验证相关技术,包括舱外航天服、气闸舱、机械臂辅助操作和天地协同支持等出舱活动关键技术。
二是开展舱外组装,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舱外全景相机支架等安装,以及跨舱线缆接通等工作,实现了空间站完整的设计功能。
三是实施舱外维修,针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电缆因空间碎片撞击导致的损伤,通过航天员2次出舱活动,完成了我国首次舱外维修,消除了撞击对太阳翼的影响,恢复了发电能力。
四是进行主动防护,为确保空间站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针对日趋严重的碎片撞击问题,我们深入开展举一反三,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防护,多次出舱进行巡检,实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碎片应对能力。
我国出舱活动技术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目前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