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牡丹倾城
民间早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风俗
千姿百态的牡丹究竟有多美?
这份古迹寻芳地图
带你踏遍山河赏“国色”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是洛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000年前欧阳修曾感慨“大抵洛人家家有花”。繁花簇拥,姿态各异,如果欧阳修跨越时空到洛阳再赏牡丹,心中欢喜也会溢于言表吧。
东周王城遗址之上,周平王迁都洛邑的辉煌往事,化作今日满园牡丹的锦绣乾坤。园内“洛阳红”“二乔”灼灼其华,更有“春柳”如碧玉凝翠,漫步其中,随手一拍都是绝色。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浩荡史诗,在此凝为园林之韵,园中“银丝贯顶”牡丹千丝垂落,如月华倾泻,独步天下。
山东菏泽:曹州牡丹园
菏泽牡丹始于隋,兴于唐宋,至明清已成“曹州牡丹甲海内”之势。由赵楼牡丹园、桂陵园、天香园等历史名园构成的曹州牡丹园,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牡丹基因库,1300多个牡丹品种,涵盖九大色系,从菏泽“走出”的牡丹新品种,已经占国内总量的80%。
北京:景山公园
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位于北京中轴线最高点,可俯瞰故宫全景。乾隆曾命江南名匠移植洛阳牡丹,园内牡丹与红墙、金顶交辉,一园看尽“国色天香”。
河北邢台:汉牡丹园
园中汉代古牡丹历经2000年,仍岁岁花开,同株异色、异地不活的“五奇”之谜,更为其平添传奇色彩。
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
兴庆宫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原为唐玄宗登基前的藩王府邸,后扩建为长安三大宫殿群之一。宫内沉香亭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之地,李白曾在此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等名句,将牡丹之美与盛唐气象融为一体。
浙江杭州:六和塔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为镇钱塘潮建塔,现存砖木结构为南宋遗存。塔周遍植牡丹,苏轼曾赞“园中花千本,百品竞艳”。砖雕缠枝牡丹纹与真花相映,宋式极简美学跃然眼前。
出行提示:花期受温度影响大,出发前记得查景区实时播报。
“淡极始知花更艳”
看牡丹里的宋代美学
虽然牡丹在唐代文学中很出名,但是到宋代才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牡丹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宋代生活美学的镜像。北宋时期,簪花是一种社会“潮流”。一代宗师欧阳修也爱簪花,尤其喜欢牡丹。
不同于唐代的华丽繁复,宋代追求“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美,牡丹还被用于装点生活器物。
青釉刻花牡丹纹盘上,一朵缠枝牡丹婉转舒展,釉色温润如玉。
更有三彩牡丹纹枕,将谷雨的春色定格于陶土之上。牡丹纹样,恰似宋代生活美学的无声注脚,让我们看见古人的极致浪漫。
凝固在砖石上的谷雨春色
砖雕是中国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在朴素的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纹样,模拟自然万象以点缀宅院。
宋金时期,砖雕技艺登峰造极,尤以牡丹题材为盛。匠人以刀代笔,将牡丹的丰姿定格于方寸之间。
童子攀折花枝,嬉戏丛间,牡丹之美与稚趣相融;狮子造型威猛,却口衔一朵盛开的牡丹,颇具“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意蕴。高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技法,让平面的砖石呈现出立体的流动感。
砖上的各式牡丹,或含苞待放,或舒展层叠。花瓣的脉络、枝叶的卷曲,皆纤毫毕现,仿佛能嗅到砖石间流淌的暗香。
一砖一花,这些“砖上丹青”,将绘画的灵动与建筑的厚重完美融合,仿佛一曲凝固的无声诗,记录了千百年前的洛阳花事。
“谷雨三朝看牡丹”
赏的是花,亦是千年沉淀的仪式感
当我们驻足花前
便是与李白对饮、同苏轼赋诗
在古今交织的芬芳中
读懂何为“唯有牡丹真国色”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