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物新,春天的柳州,是山歌成海的热闹,是满城新绿的浪漫。每逢“三月三”,龙城柳州便处处搭起歌台,人如潮、歌如海,少不了经典曲目《山歌好比春江水》。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啰,弯又多~”那么,这一开口便是天下和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想必许多朋友,从小到大都以为《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出自电影《刘三姐》……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1959年,广西柳州“刘三姐”创编组根据山歌《石榴青》的曲调创作了一首歌,当时没有起名字,这首歌在全区“刘三姐”文艺汇演上亮相之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会创编组对它进行了改编,把歌词中的“山歌好似红河水”改为了“山歌好比春江水”,把“哪怕滩险弯又多”改成了“不怕滩险弯又多”。
经过改编后,《山歌好比春江水》便作为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的序曲和主题歌正式亮相!
后来,歌舞剧《刘三姐》改编为电影版的《刘三姐》并于1961年上映,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观影热潮,刘三姐的山歌,从此天下闻名!
几十年来,《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歌一直在传唱,而电影《刘三姐》的知名度又非常高,所以大家在传唱的过程当中,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是电影《刘三姐》的主题歌。
传唱千年的柳州山歌,根植于大地,来源于人们,刘三姐在柳州“种下”山歌的种子,如今已处处生花,遍地是歌圩;首首山歌,唱到花开满天下,唱到人间万年春。
山歌,是口口相传的诗。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山歌,一起感受有意思的柳州生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是当下诸多火出圈的城市都有的气质,柳州也不例外。但对于柳州,烟火气除了是深夜美食、热闹菜场和人情味以外,还有一种别样的烟火气值得你啧啧称奇。
这种烟火气日日在柳州鱼峰公园升腾,它伴着歌声和舞姿,律动、自信、很有意思,无论晴天、雾天或雨天都不会缺席的,它很平常,但当你一靠近便会发出“哇”的一声惊叹。
多年来,人们在刘三姐山歌传唱的影响下,因山歌相聚于鱼峰山下,对歌、交友不亦乐乎,自发形成“柳州鱼峰歌圩”。这里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传统山歌歌圩,被广大传统山歌王、山歌手誉为“全国山歌圣地”,同时也是柳州山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今的鱼峰公园里,涌现了更多更年轻的山歌手,他们用富有朝气的嗓音和互联流行的方式,架起一台一台手机进行直播对歌。用“云上歌圩”的方式,将柳州山歌传唱得更远、更广,让网络成为山歌传唱的“新阵地”。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柳州鱼峰公园迅速成“网红”;“柳州鱼峰歌圩”也成为线上、线下最具热度的文化品牌之一,成为柳州打造“新青年旅游目的地”的新名片;“来柳州听山歌唱山歌”也成为了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新潮流。
而如此盛况,早在1959年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之时,便早有定数。
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就在柳州
说起刘三姐,很多人都知道电影《刘三姐》或者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但追根溯源,都是以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为根本。
彩调剧《刘三姐》是柳州人自己打造的艺术品牌。在柳州完成形象塑造的“刘三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现象,成为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标志。
走进鱼峰区文化馆的“鱼峰歌圩·三月三”刘三姐藏品展,透过柳州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江波先生200余件个人藏品,刘三姐文化的溯源也有了具象地呈现。
“鱼峰山上姐成仙,山歌传下几千年。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
成就电影成经典
时间回溯至1959年,当年年初,全国上下已掀起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热潮。彼时,柳州市委宣传部选定了民间传说“歌仙刘三姐”作为献礼剧目的创作题材。柳州多位“笔杆子”完成了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引得广西各地争相演出。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是第一个公开演出并公开发表关于刘三姐传说的剧本,刘三姐也因此被确定为“用山歌同财主作斗争,用山歌讴歌生活和爱情”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歌手。
1960年,两人受自治区邀请拍摄电影《刘三姐》后,再次来到柳州,就住在柳州饭店里,以彩调剧《刘三姐》为原型创作电影剧本。乔羽夜以继日,12天就改编完成剧本原型,苏里也很快编写完分场镜头。
而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歌声清澈悠扬,让人百听不厌,成为广西地域文化的象征,她的演唱者正是柳州籍彩调剧演员傅锦华。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
在上世纪60年代有多红?
根据“鱼峰歌圩·三月三”刘三姐藏品展展出的相关信息得知,1959年12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彩调剧剧本《刘三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竟连印三次,累计发行37万册;1960年,全国刮起“刘三姐旋风”,全国80多个剧团、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刘三姐》,各地演出场场爆满;1959年至196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1200多个专业、业余剧团演出过《刘三姐》,参演人员为58000多人,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占全区人口约60%,可谓是“人人争谈刘三姐,人人竞唱刘三姐”。
1961年,随着电影《刘三姐》的问世,刘三姐文化也闻名于世。这也让世人更加明确,电影《刘三姐》正是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形成刘三姐文化的源头就在柳州。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也正是由柳州人民创作。
刘三姐的传说故事,真实、幻想的成分都有,其中最为精髓的部分就是传歌,而传播的中心正是地处八桂中心的柳州。
如今回看电影《刘三姐》中老渔翁循着歌声见到漂江而来的刘三姐时问:“脚下葡萄藤,手中青竹竿,请问小姑娘,你是哪家的神仙”时,也会不禁乐道:“原来刘三姐,出场就是‘歌仙’的人设呢。”
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全剧)
时隔多年重排上演
“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嘹嘹啰……”当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再次响起,那刻在柳州百姓骨子里的“山歌DNA”就会瞬间被唤醒。
近年来,山歌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用于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然而,彩调剧《刘三姐》已多年未能再登上舞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柳州地方非遗剧种彩调剧,柳州市艺术剧院启动了经典彩调剧《刘三姐》的复排工作,以新时代的艺术演绎为《刘三姐》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2023年12月份,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全剧)重装上演,与市民群众再相见。复排演出后,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全剧)还跟着柳州文旅推介的“脚步”,走出柳州,在多个国内外友好城市上演。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