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俏华 李慧子
对于养宠人而言,宠物是家人般的存在。然而,随着携宠出现在公共场所的频率增加,相关讨论与争议也随之而来。当携宠人和非携宠消费者处于同一个公共空间,双方的权益应该如何平衡与保障,实现和谐共处?
小狗在兴坪码头乘坐竹筏。受访者供图
行业尚缺统一规范
有专家认为,携宠出游的兴起反映了宠物从功能性角色转变为情感寄托,体现了人们对陪伴、情感连接和精神慰藉的重视。宠物友好政策的推出体现了公共服务和商业机构对多元化需求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响应。
然而,对于“宠物友好”,社会上存在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宠物友好” 彰显了城市文明的进步,体现了社会对多元生活方式的接纳;但另一部分人则对此表示担忧,害怕由此引发公共空间的冲突与矛盾。目前,在携宠出游方面,整个行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
值机员跟旅客讲解需要填写单据的注意事项,同时协助旅客对小宠物的证件、宠物箱、宠物嘴套、宠物纸尿裤等用品进行核查。北部湾航空供图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景区、酒店还是航空领域,在打造宠物友好型服务时,多数都制定了相关限制性规定。比如,部分景区要求犬只必须牵绳,以保障其他游客的安全;航司和一些酒店通常要求签订协议,对宠物的种类、大小加以限制,并且要求出示宠物防疫接种证件等。部分商家管理则较为宽松,广西有多家酒店对携宠入住没有任何要求。
如何平衡公众权益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兼职外部董事刘民坤认为,“宠物友好”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社会对多元化需求的包容和对生命关怀的提升。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分歧。支持者认为,宠物友好政策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社会温度的提升,而不养宠群体则可能担心卫生、噪音、安全隐患等问题,导致公共空间冲突。
“平衡的核心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公众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与和谐共处。这既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合作。”刘民坤表示,要想平衡养宠和不养宠消费者的权益,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和公共政策是关键所在。
刘民坤提到,公共场所应清晰划分宠物活动区域和非宠物区域,让不同需求的群体都能各得其所。其次,要大力加强对宠物主人的责任教育,督促他们严格遵守公共秩序,例如外出牵绳、及时清理宠物排泄物等。此外,景区、酒店等场所可以通过提供宠物专属服务,例如宠物托管、清洁服务等,最大程度减少对不养宠人群的影响。
有的酒店专门推出宠物主题房。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俏华摄
罗城棉花天坑景区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华秀表示,为了平衡宠物主与其他消费者的体验冲突,景区通过引导宠物主文明养宠,提醒宠物主要严格管理好自己的宠物,避免宠物出现追逐、吠叫等影响他人的行为。此外,对于非宠物消费者,如果他们对宠物感到不适或遇到相关问题,景区工作人员会及时介入协调解决,尽力保障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景区拥有良好的游玩体验。
携宠出游前景广阔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数量已达1.2亿只,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作为宠物友好型街区,目前,南宁东盟盛天地内已有近50家宠物友好商店入驻。该街区企划经理覃钰球表示,开放式的非标商业更加充满可能性和自由度。为了平衡宠物主和非宠物主的体验冲突,该商圈在街区的各个路口专门设置了宠物拴绳处与宠物拾便袋自取处;客服中心为会员提供宠物车免费租借服务,配备了宠物专属电梯;此外还会设置宠物注意事项,做好提示。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顾客和商户认可,吸引了一些外地游客携宠物前来打卡。在覃钰球看来,宠物友好是街区式非标商业的一个必然趋势。
东盟盛天地时常举办萌宠活动,吸引更多宠物主参加游玩。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俏华摄
刘民坤表示,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携宠出游的市场前景不仅广阔,还具备深层次的增长动力和多元化的发展潜力。首先,养宠人群的结构变化是关键驱动因素。年轻一代逐渐成为养宠主力,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情感体验,愿意为宠物消费,这为携宠出游市场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基础。目前宠物经济的产业链正在快速扩展。除了传统的旅游服务,宠物友好景区、酒店和航空公司还可以与宠物食品、健康护理、保险、智能设备等行业形成协同效应,创造更多商业机会。例如,宠物专属旅游套餐、定制化服务以及宠物健康监测等创新产品,将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
目前,社会对宠物友好环境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也在逐步完善。一些地区开始制定宠物友好公共场所的标准和规范,这为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如宠物智能穿戴设备)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携宠出游市场将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和高端化,成为旅游经济中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引擎。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