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一处网红街区附近的老居民朱阿姨被吵得有点闹心。“我们院子后身新开了家咖啡馆,晚上来聚会、聊天的人真不少。十点来钟,尽是在门口等车的,说话声还挺大。”她说,经常晚上刚睡实,就又被一阵喧闹吵醒了。
朱阿姨的话道出了周围不少居民的心声。随着城市更新项目不断增多,京城不少老街巷焕新成为网红街区,她所住的这片区域就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街区。
“这几年,街区的咖啡馆已经从三家增长到近三十家,大多和居民院相邻,声音再小,人多了也很吵。”朱阿姨说。老街坊林女士曾找隔壁咖啡馆的主理人协商,得到的答复却是:“阿姨,我们会尽量控制音量,但毕竟是做生意,也不能对顾客要求太多,咱们互相谅解吧。”一番沟通之后,林女士刚出店门,就被一位“呼啸”而过的取餐小哥惊出一身冷汗。当时已快晚上9点,疾驰的电动自行车、小音箱外放的歌曲,在夜幕下的街区显得尤为刺耳。“街巷红了,商铺多了,大家的需求更不相同,协调起来真不容易。”她感到有些无奈。
采访中,记者发现,街区的不少店铺为了拉近和居民的关系,在门口设置条凳、休息区等,供大爷大妈晒太阳、休闲。可是,每天客流带来的喧闹依然影响着居民的正常休息。
如何处理好网红街区里老住户与新商家的关系?
满地油渍骑车打滑
看似热闹实则不便
“春节那几天,我上街一看,街面丢弃着很多包装、纸屑等垃圾。”家住南锣鼓巷附近帽儿胡同的袁先生说起这事儿,满脸无奈。没退休那会儿,他每天骑车上下班,就因为路面有油渍,车胎打滑摔过大跟头。从此,袁先生经常和家附近街面上的商户掰扯。
南锣鼓巷街区关闭了不少外卖窗口,避免游客边走、边吃、边扔。“现在到了长假,由于客流大,类似情况仍有反复。”袁先生说。
作为这一片的老居民,袁先生理解网红街区的价值。可是,自己岁数大了,腿脚大不如前,别人的打卡之路,恰是出行必经之路。“尤其到了冬天,上岁数的人别说骑车,就是步行,踩着油渍摔一下都够呛。”他说。
在朝阳望京地区,曾经的望京小街改造成了国际风情街。“商户大量涌入,环境、交通压力特别大,我们守家在地的,看似守着热闹,其实不便特别多。”居民周平说。
面对居民反馈,小街成立自治委员会、商户自治联盟等组织,推进解决了交通秩序、垃圾分类、施工管理、餐饮排烟及商户规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有问题找协调委员会,大家当面锣对面鼓,把事说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角度,都能把道理讲透,大伙一劝,气也消了,问题也能解决。”周平说。
融入社区和谐共生
有事多沟通好商量
白塔寺街区宫门口东岔有家福福餐厅。每天,餐厅会将产生的咖啡渣打成包,送给街坊四邻。“这是我们和周边居民熟络、产生黏性的重要媒介,大爷大妈觉得福福餐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家店铺。”创始人郭驰说。
不起眼的咖啡渣有什么用?郭驰说,它们不仅是大爷大妈养花的优质肥料,也是老人们清新屋内空气的“香料”。为了照顾好邻居们家中的宠物,店里还专门设置了宠物友好区域,邻居们的小猫小狗,都愿意在溜达时进来逛逛。
“我们就在白塔下,这个文化IP是街区共有的,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每一家店铺都积极融入街区,与居民和谐共生。”郭驰说。
什刹海酒吧街曾是远近闻名的一景,居民刘小霞见证了景区从喧闹到安静的全过程。“我是辖区志愿者,和好多酒吧老板都有联系方式,如果是不小心闹出动静,发个信息、打个电话都能解决。如果是新来的商家,我们会和社区的工作者一起,第二天上门,坐下来一起协商。”
刘小霞说,商户居民相邻,马勺难免碰锅沿儿。一旦出现了扰民的矛盾,最好的办法仍是依托社区、网格员、志愿者,主动联系商户。只要不是存心作对,居民商户可以在扰与不扰之间找到平衡。
专家:
商户可适度反哺居民
老居民、商户、新居民如何在网红街区共生?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张曼认为,街区焕新是大势所趋,以白塔寺为例,经过几年的整治提升,架空线入地了,违建拆除了,胡同拓宽了,老居民在迎来新邻居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不能因为害怕矛盾就停止有机更新,当然,在商户涌入、新人加入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扰民、生活习惯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和运营方加强顶层设计。”张曼说。
张曼认为,商户将目标客户定位为白领、年轻人无可厚非。在规范营业、避免扰民的同时,需要让老居民在街区生活中获得优惠,适度让利,这才能更好促进邻里关系,增加理解。
“比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居民打折,研发一些适合老人的饮品、菜品,并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可供休闲的座椅。”张曼建议,政府可保留部分平价早餐、理发、果蔬业态,不仅让老居民生活无忧,也可以为咖啡厅、轻食餐厅提供原料供应等,满足店铺员工日常所需。
“可以组织责任规划师、社区工作者、居民、商户一起,定期在街区里面走访,时时问需,按需调整,这样不仅可以保住烟火气,还能增进居民与商户之间的关系。”张曼说。
补齐生活短板
打造新型邻里关系
为了让老住户、新居民以及周边商户能够和谐共处,进而形成新的邻里关系,一些街道、社区进行了有益尝试。
西城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的姚江胡同曾有几个大杂院。历史文化街区腾退疏解后,胡同依然面临着生活配套不完善、市政设施有短板等问题。片区实施主体单位于是提出“共生街区”理念,打破院落权属界线,引入多种业态,使得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改造后的姚江胡同大院里来了年轻人,他们在这儿喝咖啡、买鲜花、健身、办公……“只有老住户,可带不来这么大的活力,现在出来进去看见很多年轻面孔,熟悉之后有个手机玩不转的,就问这些姑娘小伙。”居民魏女士说。
对此,片区的实施主体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部副经理梁山说,打破院落权属界线,将整个片区划分为若干个像姚江胡同这样的共生街区单元,并对低洼院落容易积水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同时改造边角空间,补充非机动车停车、健身、休憩等设施短板,再引入多种业态,实现片区化运营。
“在院落中引入一个咖啡店,一个小健身房,一个小的工作室,再加一个小花店,相互不冲突,又相互促进。年轻人和老人各有活动空间,又有能够共同交流的空间。”梁山说。
如今,这片街区有了人气,周边商户也常来参与共建活动,让大栅栏地区更增活力。
编辑 何坪阳
责编 杨双竹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