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陈溯
在“万物皆可团”的当下,金融领域也紧跟潮流。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有多家银行推出过团购贷款、存款和理财产品,多人组队贷款、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能享限时优惠利率或额外礼品。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把用户变成销售者的拼团营销,能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但银行创新营销时,要以适当性、合规性为前提,警惕潜在风险。
团购贷款,用利率撬动市场
“拼团贷款”是指消费者拉人组队,参团者就能享受贷款利率优惠。
近日,北京农商行官微推出消费贷产品“拼团”活动,相关介绍称,该产品20人成团,最低可享年化利率(单利)2.68%的消费贷款利率,产品额度最高60万元,借款年限最长5年。该行客户经理称,要享受优惠利率,客户需在北京社保缴费满一年,缴存基数10000元以上,还得申请当“团长”,组满20人团,条件较难达成。
广西某城商行也于年初发布相关产品,1月20日 —3月31日,申请该行某消费贷产品并签约的客户有机会获得利息优惠券,受邀客户3人及3人以上成团,贷款年利率可低至3.05%,2人成团年利率低至3.35%,产品额度最高20万元。
广西南宁的“00后”小李就对拼团贷款很感兴趣。他一直想贷款创业,了解到某银行的3人拼团贷款后,便联系身边同样有资金需求的朋友。小李说:“拼团贷款能享受优惠利率,能省下不少钱。”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组团,顺利贷到款,创业计划也得以推进。
整体来看,各家银行拼团贷款产品在客户对象、贷款门槛、利率上有差异,但拼团后的贷款利率比普通贷款产品优惠很多。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表示:“银行热衷推拼团理财、贷款是出于获客需求,线上流量见顶、获客成本上升,银行想通过自营渠道的拼团活动吸引客户。”
存款理财齐“拼团”,花样翻新揽客
除了贷款,银行在存款和理财业务上也曾推出团购产品。
某国有大行早在几年前就曾推出“拼团存款”业务。客户只需在手机银行或银行网点发起拼团,选定心仪的存款产品,接着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分享给亲朋好友。当成功邀请足够人数参团后,所有团员都能享受专属利率。据介绍,拼团存款不仅能让客户享受专属利率,还在起存金额上展现出优势。比如,普通5年期定期存款需5万元起存,而拼团存款3万元起存即可享受同等利率甚至更高。而且,若团内个别成员急需提前支取,仅该成员按活期利率计算,不影响其他团员继续享受定期利率。
在理财产品领域,南京银行上海分行曾推出“拼团理财”活动,活动期间,团长邀好友参团,购买指定理财产品满3万元并满足相应条件就算达标。拼团成功后,达标成员得50元京东E卡,团长最高得600元京东E卡。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直接送券卡奖励的方式有合规性质疑,《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中严禁理财产品销售机构提供抽奖、回扣、馈赠实物等行为。
机遇与风险并存,稳健前行是关键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拼团”营销的目的为获客,但风险不容忽视。
“拼团理财、贷款是营销获客手段,给团长拉人奖励、给拼团成员更低费率优惠,获客成本可能更低。”一名资深金融分析师认为,金融团购仍存在潜在风险。拼团理财可能让部分投资者为拿福利购买与自身风险偏好不匹配的理财产品;拼团贷款可能使不需要资金的客户为帮他人获低息贷款“凑单”贷款,承担不必要成本,银行也面临资金用途监控压力。
专家提醒,拼团模式可能变相降低客户准入门槛,让原有的风控措施失效。建议消费者保持理性,根据自身需求购买理财产品或申请贷款。银行必须依法合规,坚守风险底线,不能牺牲必要标准和准入条件来换取短期业务增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