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佳洁 文/图
3月7日上午,“钟磬和鸣 华夏正声——曾国古韵青铜艺术展”走进南宁市五象小学。活动主办方将曾侯乙编钟小型复制件、壮族铜鼓等文物搬进校园,为上千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课。
活动开始前,学生们就被舞台上摆放的曾侯乙编钟小型复制件和壮族铜鼓吸引住。“这是什么东西,好漂亮啊!”“我知道,是编钟,一种乐器。”……几名同学悄声讨论着。
▲讲解老师梁晓娜介绍铜鼓。
讲解老师梁晓娜以历史上的“曾随之谜”作引,讲述出土于商周时期的诸侯国曾国的一系列造型各异、用途繁杂、纹饰精美的青铜器,“青铜器在古代是王权的象征,它们被用在生活中的各种地方,背后有着极其严谨的礼制”。
▲学生们积极问答问题。
“猜猜这个青铜器是用来做什么的?”课堂上,梁晓娜向同学们展示各种造型的青铜器。“装肉的!”“喝酒的!”“是花瓶!”同学们的各种答案蕴含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一些孩子还争相说出含有青铜器的成语,“一言九鼎”“鼎鼎大名”“觥筹交错”……几番互动后,青铜器在古代的用途和意义,在同学们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
▲学生代表体验敲击铜鼓。
舞台背景图片切换至曾侯乙编钟后,梁晓娜走到曾侯乙编钟小型复制件前,拿起小锤敲击——那是现代童谣《小星星》。编钟清脆悦耳的声音与现场同学的合唱融合,仿佛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合作。随后,学生代表上台体验。他们轮流敲击了编钟与铜鼓,触摸编钟上凸起的钟枚和铜鼓鼓面神秘的太阳纹,成功被这些文物瑰宝折服。
南宁市五象小学校长廖文婷表示,学校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扎根,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编辑 刘冬妮
责编 陆旺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