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佳洁(见习记者)
3月5日上午,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钟磬和鸣 华夏正声——曾国古韵青铜艺术展”走进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五象校区,通过曾侯乙编钟复制品等文物的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讲解员扈燕生动讲述了曾国作为周代重要诸侯国的历史渊源。她介绍,商周时期,社会礼仪和祭祀活动非常盛行,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主要用于贵族宴飨、祭祀等礼仪活动,常被视作王权的象征。“这个容器叫觚,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中,哪吒和无量仙翁喝仙露,使用的就是这个容器。古时候,觚就是喝酒用的酒杯。”
“曾侯乙编钟诞生于2400多年前。65件编钟,每一个都可以敲两个音。目前,没有其他乐器可以做到。”扈燕告诉同学们,作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由65件编钟组成,分三层悬挂,重达5吨,数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艺之精、气势之大使其当之无愧于“编钟之王”的称号。
博物馆方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架曾侯乙编钟复制品和一个壮族铜鼓。在老师的指导下,几名学生代表上台体验,“这是我第一次敲编钟,没想到它的声音这么清脆。我想要去博物馆亲眼看一看。”该校三年级学生王俊翔激动地说。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五象校区副校长钟婷表示,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希望能通过这类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主动担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编辑 刘冬妮
责编 陆旺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