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伊玮 谭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无陪护”病房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服务能否跟上?病房监管如何保障?医院将如何进一步推广这一医疗服务模式?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广西不少医院与陪护机构开展合作,对医疗护理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规范管理,培训内容涵盖患者生活照料、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应急处理等多方面。
▲医疗护理员上岗前须进行技能培训。广西新生活医养健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2024年2月,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布《病患陪护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用于指导做好医疗护理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及考核评价工作。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者均可申报病患陪护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通过考核后可获得证书。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以下简称瑞康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蒋娟表示,在“无陪护”病房提供服务的医疗护理员必须获得病患陪护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正式上岗前,还安排有岗前培训及专科培训,确保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广西江滨医院暂定于今年3月启动“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并从现有的324名医疗护理员中选拔部分人员专门服务“无陪护”病房。
“我们医院上岗的医疗护理员不仅要取得专业证书,每年还要提供相应的健康证明。今年1月,医院研发的系统上线,可对护理员实现统一登记、培训、评价、管理,同时可实现线上点单、接单、满意度调查、服务质量评定、服务水平星级评定等。”广西江滨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琰介绍,患者和家属也可通过平台,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星级的护理员,使陪护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这名患者血小板偏低,不能随意给患者起床,要让其多卧床休息,避免碰撞。”2月17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血液内科一病区的一间“无陪护”病房外,护士长黄晓屏带护理员江玲珍巡房结束后,向她仔细交代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陪护事项。江玲珍随身带着一本小巧的笔记本,边听边认真记录下要点,“医疗护理员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陪护需求”。
▲医疗护理员江玲珍正在根据护嘱做笔记。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朱婷婷摄
瑞康医院脊柱外科一区护士长韦健玲表示,平时医疗护理员的工作都是在护士指导下进行的。作为护士长,她会询问患者,护理员的服务是否到位,综合患者的评价对护理员进行考核,如发现不足,会及时给予指导。
在“无陪护”模式下,病房监管方面该如何保障?对此,广西医科大一附院护理部主任杨丽表示,陪护服务机构是照护服务质量的责任主体,医院作为服务使用方履行监管职责,建立陪护服务机构—护理部—科室三位一体培训考核体系,服务质量实行“护理部—科护长—护士长”三级管理,护理部、大科、病区每月对医疗护理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进行督导检查。
广西江滨医院设有较为完善的投诉监管机制,接到投诉后,医院会第一时间派专职监管人员前往相关科室了解情况,并对投诉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处理。“如果护理员因技术和服务问题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我们马上将问题反馈给陪护公司,并对护理员的照护能力和人员素质进行再次认定和考核;如果是沟通问题,我们会协助院方和第三方陪护公司与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若护理员的能力和技术确实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则会及时更换。”张琰说。
2025年地方两会期间,广东、贵州、河南、浙江等多省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相继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优化免陪照护服务等建议。不过,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无陪护”病房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相对不足。工作强度大、职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技能参差不齐。目前“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年龄偏大,护理能力和理念尚需进一步提升;其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对“无陪护”的接受度还有待加强。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照护生病的亲人是情感的体现。如何让护理人员以更专业的服务征服患者和家属,还需要一段路要走。事实上,“无陪护“并不意味着家属退出,也不是要让亲情缺席。家属可以在探视时间内陪伴患者,毕竟亲人的精神慰藉是外人无法替代的;第三,免陪照护服务目前暂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部分家庭会有经济压力方面的考虑。
对此,杨丽认为,推广“无陪护”病房,首先要强化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无陪护病房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护理员专业化培训,为陪护服务提质增效;其次,对“无陪护”试点病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同时,要总结医院的试点工作经验,打造几个“无陪护”样板病区,并在全区范围推广应用;此外,要进一步改革支付方式,完善支付机制。结合国家医保政策和市场化服务价格需求,探索“免陪照护服务”和“无陪护”病房双轨运行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
张琰也告诉记者,作为老年病专科医院,广西江滨医院目前计划是先在高依赖病房推出“无陪护”病房,目标是服务能够更加个性化,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整合医疗护理员的人力资源,在降低患者照护费用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医疗护理员的收入。
“接下来,我们考虑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低、对陪护服务需求较大的病房(区)分批次开设“无陪护”病房,比如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目前计划三四月份再推出四五个‘无陪护’病区。”蒋娟表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