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平顶山汝州市焦村镇在政府官网公示“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信息,却将6000多名农民的姓名、住址、手机号等隐私信息一并公开。2月22日,焦村镇政府回应称,这是工作人员失误,未进行脱敏处理,目前相关信息已删除(此前报道)。
公示补贴信息,本意是保障农民知情权,让补贴发放更透明,接受公众监督,防止虚报冒领等情况。但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员的失误让大量农民隐私暴露,不仅违背了公示初衷,还让农民面临隐私泄露风险,如遭遇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等,损害了农民权益,也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无心之失,工作人员并非故意泄露隐私,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无心之失”背后,实则是工作作风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工作人员缺乏对公民隐私保护的重视,工作中粗心大意,未对敏感信息处理;审核环节也形同虚设,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若不严肃对待,类似失误还会发生。
要避免此类事件重演,需从多方面努力。一方面,强化工作人员培训,提升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和业务能力,使其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掌握信息脱敏等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公开审核机制,建立多层级审核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对公示内容严格把关,防止隐私泄露。此外,还应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建立举报反馈渠道,让公众参与监督,对违规行为严肃问责。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此次涉农补贴公示隐私泄露事件,为各地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只有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落到实处,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及于民,提升政府公信力 。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