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李艺
日间勤勉于职场,夜幕降临则沉浸于技艺的海洋。如今,夜校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词汇焕发新生,成为时下市民们青睐的新潮学习形式。在“艺术夜校”和“青年夜校”走红以后,南国早报走入社区,在居民家门口举办“社区夜校”,打开了居民们的别样生活。
如何让社区夜校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今年自治区两会期间,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可以建立社区夜校管理运营机制,拓宽基层治理新路径;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夜校课程,满足不同职业人群的需求。
在家门口学艺,社区夜校受到热捧
2024年,南国早报联合物业公司、才艺教培机构、专业老师等推出“社区夜校”公益性课堂,走进了南宁市津头社区、北部湾社区、桂雅社区、嘉宾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了非遗手作、摄影、形体、书法等多种课程,吸引近千人次参与,受到居民们的欢迎。
家住南宁市南湖公务员小区的居民刘女士,是南国早报社区夜校的学员。她表示,平时上班比较忙,能发展兴趣爱好、学习才艺的时间比较少,而社区夜校能让她在家门口上课学艺,非常方便。“在夜校上了一节形体舞蹈课,学会伸展拉伸方式,我的肩颈痛缓解了很多。”刘女士说,她希望社区夜校能开展更多的课程,让更多人受益。
“以前我们社区的公益类课堂,主要是就业技能或政策宣讲类的培训。社区夜校的课程更为丰富,尤其是才艺类的课程比较多,有利于居民们提升综合素养。”南宁市江南区北部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炽惠说,社区夜校很受居民们的欢迎,大家在上课学习的同时,还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
▲南国早报社区夜校非遗手作课上,非遗传承人讲解壮锦书签的制作方法。 南国早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黄璐露摄
满足居民需求,丰富夜校课程内容
社区夜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覃广周委员认为,可以建立社区夜校管理运营机制,拓宽基层治理新路径。例如,成立社区夜校管理办公室,吸引社区管理者参与,盘活社区资源,保证夜校持续运营;还可以把社区居民转化成志愿者,让他们带领其他居民参与学习,提升邻里感情,为社区治理做更多的贡献。在内容方面,可以结合时下潮流文化和热门趋势,线下教学开拓如短视频制作、美图修图等学习内容。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陈春燕委员也认为,社区夜校主要应该在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尽量多开设与生活息息相关、受市民欢迎的课程。例如,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加入手工技能、健康养生、礼仪知识等内容,满足不同职业人群的需求,赋予夜校新的生命力。
此外,社区夜校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性,注重学习功能与交际等功能的结合,让夜校成为学员的精神“加油站”。
▲社区夜校的形体舞老师手把手帮助学员纠正动作不到位之处。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俏华摄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社区服务品牌
社区夜校打开了居民们的别样夜生活,如何让社区夜校走得更好、更远?在河池市凤山县思源街道巴烈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宏涛代表看来,丰富的文娱活动有助于打造和谐、温馨、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但单独的社区资源有限,社区开展文娱活动难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认为,社区除了利用自身资源挖掘社区内有才艺的居民,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等之外,还可以与辖区内的企业、学校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社区可以提供场地支持,也可以成为搭载平台,促成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授课者与有学习需求的居民之间的‘双向奔赴’。”说到南国早报推出的社区夜校,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谢斌代表表示,他很关注社区夜校。他认为,社区夜校想要可持续发展并形成品牌,必须考虑教学场地的选定、师资力量的选配、授课内容的设计、学员群体的发展,以及后勤服务、经费管理、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其中,师资方面,社区夜校应该尽可能整合多方资源,融入更多的师资力量。比如,可以与艺术院校合作开展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与音乐、书法等协会,以及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教培机构合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居民,设计不同的课程。
谢斌代表建议,社区夜校可以定期开展学习成果展、汇报演出等活动,并引入权威机构或专业协会,给居民们颁发相应的证书,让大家觉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让居民们在参与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