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
1994年的冬天,几位心怀文学梦想的年轻教师与学生聚在一起,南楼风文学社在桂西北古城宜州会仙山下的河池学院中诞生。岁月流转,1997年的冬天,南楼风文学社与丹霞文学社合并,南楼丹霞文学社正式成立,文学的旅程从此继续向前。
2024年12月28日、29日,南楼丹霞文学社的社员们相聚南宁,庆祝这个立足民间、依存高校发展的校园文学社成立三十周年。这个校园文学社有何魅力?为何如此常青?在这场特别的聚会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994年12月,《南楼风》创刊。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聚会选在冬天,或许是因为这样,大家有一种因文学而聚在一起相互取暖的感觉。”12月28日的聚会上,南楼丹霞文学社的社员们围坐在一起共话文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当天的聚会来了百余名文友,从1994年至2024年加入南楼丹霞文学社的老友新朋,因文学而相识、欢聚。文学社每年都组织聚会,举行南楼丹霞文学论坛,来自广西乃至全国的文学爱好者相聚一起,谈论文学。这一文学传统已持续了30年。有人每年都参加,有人因事偶尔缺席,也有人30年间只参加过三四次。“来与不来,到了那一天,都不妨碍他(她)心向南楼。”南楼丹霞文学社发起者之一阳崇波说。
“南楼丹霞文学社最早的文学宗旨‘营造一个对抗俗媚倾向和实用主义的纯文学氛围,探索和组建富有个性意义和抵近现实精神的话语空间’是我提出来的,现在看起来似乎也不过时。”南楼丹霞创社指导老师、作家何述强坦言,南楼丹霞文学社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因为社团一直坚持其纯粹性,社员们在文学中沉醉不已,合伙守护旷野中的文学篝火,虽有争论、抗辩,但文心一直凝聚。
聚会上,大伙回忆起这些年的聚会,地点遍及河池、崇左、南宁等地,关于文学的交流从未停止。
1994年的一天,时任《河池师专学报》编辑的何述强找到学生阳崇波、杨合二人喝茶聊天,提出想办一个文学社。后来,据阳崇波回忆,南楼丹霞文学社的故事从一次偶然的课间开始。何述强、杨合、阳崇波等6人,聚在河池师专(现在的河池学院)化生楼大教室的台阶上,一起说了几句话,最后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就算文学社正式成立了!”
▲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出版的部分书籍。
此后,几人便开始了为出版第一期《南楼风》忙碌的日子。小屋里的油印机、粗糙的纸张、刻蜡纸的手工劳作……杨合负责刻蜡纸,罗红燕承担插画,而其他人则分工协作进行油印工作。每一次印刷完成,当新鲜出炉的文字散发着油墨香气时,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的满足。
每出版一期《南楼风》,几人都会约着去吃一次螺蛳粉,一人一碗。微辣、酸爽、美味的螺蛳粉让每个人的额头冒汗,又让每个人对下一次出刊充满期待。
南楼风最初成立时的七个人,学校里有人将他们称为“南楼七君子”。后来,加入文学社的人越来越多,1997年“南楼风文学社”与“丹霞文学社”合并成立“南楼丹霞文学社”后,文学社刊物《南楼丹霞》从最开始的4版、8版小报,渐渐扩展为24版、32版。
三十年来,南楼丹霞文学社经历了风风雨雨,不变的是社员们一颗颗热爱文学的赤诚之心。
河池作家群占据广西文学的半壁江山,谈河池作家现象,绕不开河池学院。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中,杨合、又见、宋先周、牛依河、费城、桐雨、瑶鹰等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另有近50名成员加入广西作家协会,成为文学“新桂军”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近年来,南楼丹霞作家群成为河池乃至广西文学界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南楼丹霞文学社的成员一共出版了42部文学作品,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科普等。其中,何述强的《百鸟衣——羽光绚丽的传奇》和宋先周的《朝着幸福的方向奔跑》,获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桐雨的诗集《风的形状》,入选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扶持项目;牛依河的诗集《重叠的事物》,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4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刘景婧的儿童文学科普作品《远古植物世界》,荣获2024年广西科普读物大赛一等奖。
2014年,南楼丹霞文学社以校外社员为基础,成立了南楼丹霞文学学会,形成了校内校外的良好互动。近年来,学会根据社员分布情况,持续不断在广西各地举行文学论坛交流活动,社员间分享阅读经验、创作心得,共同提高创作水平。30年来,南楼丹霞文学社已拥有300余名社员。
文学社中,成员们注重“传帮带”作用。南楼丹霞文学社刊物文学顾问、河池学院原党委书记银建军提起,当年东西、凡一平等学子走上文学道路后,“榜样的力量”鼓舞和带动了何述强、黄土路等一批年轻学子,这种精神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每一代成员紧紧相连。
▲作家东西为南楼丹霞文学社题辞。
加入南楼丹霞文学社四年的黄昌斌,刚从河池学院毕业不久。聚会中,他提到最多的是文学社中师哥师姐的帮助。“他们一直跟我们说不要忘记文学的初心,带领我们在文学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黄昌斌说。
2005年入社成员刘景婧与丈夫黄胜在南楼丹霞文学社相识,两颗热爱文学的心从此相互靠近。“当时老师喜欢带我们社团的学生一起去爬山、拓碑,大家一起聊文学,老师还喜欢投稿,得来的稿费用来给我们‘改善伙食’。老师和学生之间就是纯粹的热爱文学的朋友,这样自由、宽松、纯粹的文学氛围,始终让我们怀念。”刘景婧说,她与丈夫走上工作岗位后仍保持着文学创作的习惯。去年,刘景婧的科普作品《远古植物世界》顺利出版。
今年的聚会上,他们把五岁的女儿带到了现场,希望女儿能在聚会中感受父母的青春记忆,体会文学的温暖与希望。
当天的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以文学社成立三十周年作为新的起点,潜心阅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用心讲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将文学的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聚会的最后,大家都意犹未尽,文学的暖流,正如红水河在大地上逶迤而过,潺潺流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