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在北海享受海风,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丨到广西养老②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

海风、沙滩、椰林,美丽的海岛、舒适的气候……近年来,北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来自杭州的杨国兰从2005年开始,连续“赴约”19年,已经把北海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还有老人被北海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吸引,在这里进行文学创作。

七旬老人在北海

经常文思如泉涌

来自北京的陈光中已有75岁。退休前,他就喜爱文学;退休后,更是醉心于文学创作。截至目前,陈光中已出版名人传记等10余本著作,其中包括介绍鲁迅、周有光等名人的书籍。

▲陈光中在北海进行文学创作。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这些书里没有直接描写北海的风光、北海的名人,但与北海有密切的关系。陈光中说,他从2011年起,每年冬天,都会在北海住上3个月左右,已出版的书籍有一半都是在北海创作的。他喜爱北海的天气、海景和人文风光。

陈光中说,住在北海灵感很好,经常文思如泉涌;如果写得累了,就去侨港和城区看看热闹,走走老街旧巷,参加民俗活动,搜寻一些素材。

▲陈光中记录下北海侨港的落日。

在北海,陈光中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都会去海边散步、游泳,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其余时间就进行文学创作。

▲陈光中在北海创作的作品。

对陈光中而言,北海的“魔力”不仅在于气候和景色,还在于人文风情。作为一个北京人,陈光中说起北海的多处“国保”建筑,头头是道。他尤其关注北海那些西洋风情的老建筑,如领事馆、海关、邮局、教堂等,它们是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印记。

其中,洋关大楼让陈光中记忆深刻。洋关大楼即当时的海关大楼,曾是旧中国关税主权外丧的物证。如今,大楼的旧址就在北海市海关大院内,见证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旅居北海多年的“候鸟”,陈光中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他所住的酒店有位“候鸟老人”办了老年大学,他在其中开设专题讲座,有一课就叫“话说北海”,内容是介绍北海的风土人情。

▲陈光中在老年大学讲课。

连续赴约十九年

北海成第二故乡

今年70岁的杨国兰来自杭州,自诩为北海资历最深的“候鸟”。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11月左右,她都会抵达北海,享受海滨小城温暖的冬天。

她回忆,当时南宁和北海之间没有动车,她从南宁坐大巴车辗转到北海。路途虽然折腾,但当她脱掉厚重的冬装,在银滩上吹着海风散步时,她觉得一切都值了。住了几天之后,杨国兰就和同伴约定:第二年冬天也要来北海过冬。这个约定,践行了近20年,她也已经把北海当成了第二故乡。

这么多年来,杨国兰也见证了酒店服务的不断发展。她每次来北海,都住在北海路海酒店。最初,酒店只有最基础的客房服务等,但随着来北海的“候鸟”越来越多,酒店为了留住他们,增设了休闲室,餐食也针对老年人的口味做了调整,让他们吃得更舒心。最让杨国兰喜欢的,还要属酒店开设的老年大学课程。课程丰富,有时还会有“大咖”来讲课,她基本一节不落,主打一个“年轻时没机会学的,现在都要补上”。

杨国兰说,她有高血压,常年需要服药,但北海气候宜人,空气也好,每次她回到北海后,就觉得身体状态好了很多。杨国兰来自风景如画的杭州,但每次离开北海后,总是忍不住想念北海的一切,开始掰着手指计算去北海的时间。

相关链接:

愿做巴马人,连灵魂都要留下丨到广西养老①

来到南宁,他们迎来了生活的大变样∣到广西养老③

旅居养老受热捧,广西正打造千亿产业丨到广西养老④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郭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