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陈溯
随着2025年的脚步日益临近,保险行业的 “开门红” 之战已然打响。与往年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今年,年金险、终身寿险等产品纷纷融入分红模式,浮动收益产品摇身一变成为寿险领域的主流选择。
背景:
政策驱动 分红险成为 “开门红” 主打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设定为2.0%。在此政策驱动下,各大险企迅速调整战略,加大了分红险的销售推广力度。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1月25日,寿险公司共计推出258款新产品,其中分红型人寿保险达110款,占比为42.6%;新推出的136款年金保险产品中,分红型年金保险有45款,占比为33.1%。
分红险是一种怎样的保险产品呢?它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依据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照特定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形式,分配给客户的人寿保险产品。其红利主要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这使得客户能够与保险公司共同分享经营成果。
有保险行业精算师表示,分红险的客户总收益由保证的现金价值部分与不保证的分红部分构成。“分红部分就如同一个经营成果的看涨期权,分红收益有可能为0,但绝对不会出现负值,这意味着客户无需承担分红带来的经营亏损风险。”
市场:
竞争激烈 多家险企发力分红险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在近期 “开门红” 的激烈竞争中,多家险企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分红险产品,旨在满足不同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
如中国人寿推出的鑫益丰年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在提供养老保障的基础上,赋予其参与公司经营成果分配的机会;平安人寿的平安御享金越(2025)终身寿险(分红型)保险产品计划,则兼顾了保障与理财两大功能;太平人寿的国弘一号终身寿险(分红型),在保障客户保险需求的同时,也充分保障了资金的流动性。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险企也都推出类似产品。
国信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孔祥预测,2025年开门红期间保费同比增速有望达到7%至8%。随着险企对分红险产品的持续创新和优化,以及市场教育的逐步深入,分红险有望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也为老百姓提供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选择。
建议:
量力而行 购买时充分了解分红险特点
对于老百姓而言,业内人士建议,在考虑购买分红险时,需要量力而行,保持理性。“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保险需求和财务状况。分红险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财属性,但本质上还是保险产品,其保障功能应放在首位。如果个人或家庭已经拥有足够的基础保障,如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等,且有长期稳定的资金配置需求,那么可以适当考虑分红险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同时,可咨询专业的保险顾问,仔细研究保险条款,了解产品的保险责任、缴费期限、退保规定、分红方式以及红利分配的不确定性等关键信息。不要仅仅被预期的分红收益所吸引。建议参考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信誉度和长期经营稳定性等因素,选择口碑良好、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以降低投资风险。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郭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