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七位文学大咖齐聚邕城,与读者畅谈创作心得丨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文 游拥军/图

如果说人生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或许文学三问就是“创作动力哪里来?”“创作灵感哪里找?”“创作质量如何提高?”

11月17日,“和文学名家面对面”——《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精选集》读者见面会在南宁举行。七位历届骏马奖获得者与读者面对面畅谈创作心得,分享有关文学创作的灵感、质量、动力等话题。

▲文学名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根植地域性书写 灵感故事取不完

青海藏族作家梅卓曾两获骏马奖——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神授·魔岭记》分获第五届、第十二届骏马奖。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均以安多藏区草原部落为背景追溯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想象。

梅卓高质量的创作内容来源为读者所好奇,她在见面会现场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灵感。“我致力于建构更深层次的文学地理空间,力图在地域性书写中寻求民族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一直关注藏族文化,家乡青海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情感,是我创作的启蒙之地。”梅卓说,青海美丽的自然风光、热情的少数民族群众,令她深受感动,其中所蕴含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不竭的灵感源泉。

“贵州的乡土风情、少数民族文化、奋战在这片土地上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都是滋养我的创作源泉。”凭中短篇小说集《丹砂》获第十届骏马奖的仡佬族作家肖勤表示,仡佬族先民很早就获取了丹砂冶炼技术,她以此联想,展开了《丹砂》的书写。这是她关注民族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我看来,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多彩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创作富矿。”肖勤说。

壮族作家黄佩华长期致力于描写壮族人民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他的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壮族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先后凭小说集《南方女族》《远风俗》两次问鼎骏马奖。

“我生长于桂西北的一个壮族小村寨平用,那里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自然景致一直伴随我成长,并根植于我的记忆深处,所以我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黄佩华说,现在他虽然生活在南宁,但从未中断与老家的联系,每逢假期都要回到家乡去,“对于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生命的联系。由此,我对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表达上升到了一种使命、一种潜意识、一种精神需要”。

▲文学名家畅谈创作心得。

乡村泥土沾笔尖 字字句句满芳香

布依族作家潘灵凭长篇小说《泥太阳》获第十届骏马奖。他分享说,作为一名作家,其内容创作离不开大山的滋养,“我始终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我在文学的世界中精神还乡。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应该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回到本民族的源头去,在那里实现创作的突破。”

潘灵谈到,文学创作要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地,通过笔沾泥土、笔耕不辍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第十一届骏马奖得奖作家马金莲出生并成长在西海固的普通农家,所在的村庄位于本乡与外乡的交界处,为群山环绕,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家乡点点滴滴的往事与记忆是她创作的来源。

“故乡是一个温暖的小山村,我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都洋溢着清贫而朴素的美好。我开始写作至今算起来已有24年,出版了20多本书,创作内容一直都是乡土题材。通过我的作品可以看见我这些年在写作中的摸索与进步,承载我对乡土的情感和诉说的欲望。”马金莲说。

▲文学名家合影。

笔墨人生映心路 动力之源在何方

获第十一届骏马奖的广西壮族作家陶丽群在见面会现场与读者们分享:“我常在思考,自己和文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到底是文学需要我?还是我需要文学?现在我终于明白,我可能除了写作以外,应该找不到更好的活法。文学不需要应付太多的交际,也可以不出门,所以我觉得选择写作简直就是我的宿命。”

陶丽群坦言,自己是一个孤寂、敏感的人,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其中的人物也基本上是这样的性格,有各种各样的几乎难以挣扎、难以解脱的困境,她用笔尖为这些人物书写希望。“就算他们再怎么脆弱,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再怎么卑微,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有得到幸福的欲望。”陶丽群说,她在创作中除了呈现人物的困境,都会给予他们一些向上、向美、向善的特质,来给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以力量。

“文学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我也要让文学照亮旁人的路。”陶丽群感慨道。

“自己是为什么而写作?”这是获得第九届骏马奖的满族作家于晓威30多年来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年轻时,我觉得自己是出于本能的热爱而写作。后来我觉得自己是为了母亲而写。因为我的求学时期,成绩并不好,母亲对我不抱任何期望。写作、发表作品后,母亲很高兴。但我不到40岁的时候,母亲走了。我觉得写作没有意义了,每天坐在家里吸烟,陷入抑郁。直到50岁时,我辞去工作,成了一名专职作家。”于晓威与读者们一同回望自己的写作之路,坦言:“今天的我,写作是为了自己。”

“对世界有话要说,对世界有疑问、好奇,以作家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趣味来与世界对话,是我写作的动力。”于晓威表示,坦诚地面对世界,通过文字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是他当下正在做的。

植根文化、笔沾泥土、心怀热忱,文学创作的“三问”或许已经在这场令人久久回味的读者见面会中得到了解答。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 郭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