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胡宁军 钟亮 杨天雄
飒爽初冬,葡萄果香弥漫。
北方的朋友或许很难想象:在全国各地葡萄产区已逐渐进入销售尾季之际,有着“南方吐鲁番”美誉的桂林兴安,其各大核心产区的葡萄种植园,此刻竟然正在迎来新一轮晚熟品种葡萄或二季葡萄的采摘上市高峰期。
坐落于桂林东北部奇峰秀水间的兴安葡萄产区,年产值已超40亿元,那么其究竟如何做大做强,并成为广西葡萄产业领头羊?秋实冬藏之际的葡萄园,缘何还能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喧闹盛况?带着诸多疑问,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奔赴实地一探究竟。
惊喜连连
游览葡萄产区如同逛公园
在兴安葡萄核心产区,兴安灵渠葡萄公园是必逛之处。
记者现场看到,这个今年新建成开放的公园与众不同——放眼望去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超大葡萄园,流连其中则是一幅印刻在田园山水之间的精妙画作——古色古香有着2200年历史的灵渠宛若碧玉绅带蜿蜒穿行,两岸青绿连片的稻田和葡萄园相映成趣,静谧而不失生气;一条17公里的休闲步道,将兴安葡萄核心产区内的马头山、江西坪、黄毛坝、莲塘村、五架车等多个自然村落里绝大多数葡萄园巧妙串联,慕名而来的食客和游人或漫步或骑行,抚清风,听蛙鸣,闻果香,赏山水,打卡拍照,其乐融融……
▲兴安葡萄公园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图为灵渠边上的黄毛坝新村园区。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胡宁军摄
更大的乐趣当然还是采摘葡萄。只见休闲步道两旁独立的葡萄园接二连三,连成成林,游人可以带着好奇心靠近任意一个园区。若能瞧见虚掩栅栏大门处一块写有“葡萄采摘,入园体验”等字样及服务热线的标牌,则可拨通电话预约入园体验游玩采摘乐趣。
而此时,热线接待员都会做出友好回应,甚至告知游人无须在果园外等待,先行推门入园游玩采摘。而后或会有和蔼可亲的葡萄园主或者管理员姗姗来迟,并用很地道的“兴安普通话”充任临时导游,郑重其事地向游人介绍:
“这片果园有三种葡萄,最经典的是乌紫透亮巨峰葡萄……”
“东北角有粉粉嫩嫩如玛瑙般闪亮的‘妮娜皇后’。”
“走进旁边那处时不时飘来玫瑰香味的葡萄林,可以采摘到晶莹翠黄、几乎十成熟的‘阳光玫瑰’”……
▲兴安葡萄果香满园。图为游人在灵渠葡萄公园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园里结伴采摘。
水到渠成
葡萄公园孕育出甜蜜大产业
随行的兴安县溶江镇党委副书记张华告诉记者,灵渠葡萄公园坐落于兴安葡萄核心产区的溶江镇和严关镇连片相接区域,其中对外开放的葡萄种植园区达4000余亩,展示葡萄品种有10个之多,其中不乏黑色极香、金手指等市场上不常见的品种。另外,在不同季节,葡萄公园里还配套种有草莓、柑橘、甜柿、哈密瓜、香瓜等应季瓜果供游客自由采摘。
“灵渠葡萄公园是桂林市首个农旅结合的生态公园,同时也是兴安葡萄产业最纯粹的原生态展示窗口。”张华饶有兴致地介绍说,在这个公园里,游人除了能见识到一大批有着二三十年以上历史的葡萄果园,也能漫步古灵渠,享受捞虾摸鱼、鲜果采摘的野趣,还能走进古村落甚至受邀进入农家小院,深度参与葡萄美食制作、农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沉浸式体验当地葡萄人家的生活日常和葡萄产业文化的堆积沉淀。
据当地农户称,灵渠葡萄公园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同时园区内所有果园仍会正常保持日常劳作种植秩序。像对外开放展示的4000亩葡萄园区,往年年产量可达1200万斤以上,由于今年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产量将有所下降。所幸的是,由于管护得当,园区内葡萄品质一如既往,今年售价不降反升,多数果园减产不减收。
▲兴安葡萄果香满园。图为一游人在漠川乡一“温克”葡萄果园里打卡游玩。
事实上,作为兴安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名片,灵渠葡萄公园的闪光点远不于此。
“这里是兴安葡萄规模化种植的起源地和众多创新种植技术的试验发源地,而且还有着千年古渠的浇灌孕育,作为兴安三产融合代表作之一的灵渠葡萄公园,落地此处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兴安县委副书记吴勋告诉记者,兴安全县10个乡镇均种有葡萄,其中核心产区有5个,而溶江镇和严关镇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其种植面积合计在全县占比超过六成。
“如今向游人开放的葡萄园区,只是灵渠葡萄公园的冰山一角,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让这个占地超100平方公里、横跨溶江与严关两大核心产区的葡萄园区,全方位无遮挡地全貌开放展示。”吴勋如是说。
诚如所言,灵渠葡萄公园是兴安葡萄产业的精华呈现,倘若纵观桂林全市、广西全局,伴随灵渠应运而生的兴安县城,无疑就是一个超大号的“葡萄公园”,宛若广西水果大观园中闪耀的明珠,正孕育出令人惊叹的甜蜜大产业。
据悉,兴安这个“葡萄公园”里栽培种植有早、中、晚熟葡萄品种37个,2023年葡萄种植面积达13.7万亩,年产量约34.7万吨,年产值41.34亿元。
广西水果指导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广西是全国十大葡萄产区之一,2023年广西葡萄产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全年总产量为74.74万吨,其中桂林葡萄产量为54.21万吨。
这意味着,兴安葡萄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桂林葡萄顶梁柱,更是几乎以一己之力为广西葡萄能稳居全国十强之列撑起了半边天。
今年,兴安葡萄产业仍然保持一骑绝尘的产量及价格领先优势,延续往年的地位几无悬念。
▲兴安葡萄果香满园。图为一果园里呈现出一棵葡萄树上“两代同堂”挂果奇景。
传承有序
兴安葡萄产业发展始于“分田到家”
兴安葡萄的种植发展历程,虽非历史悠久,但也有一定传承年头。
据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桂林市志》及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西延轶志》等历史文献中记载,桂林在一千多年前便有了种植葡萄属水果的描述。
兴安葡萄的种植历史虽在县志等官方文献中未有清晰记载,但民间却不乏有“在房前屋后、井边檐下种养葡萄”史迹的传颂。
像曾闻名兴安的“九井三槐”之一的曾家井(现更名为福井),其所有者胡曾氏人家便在其家谱中撰写有“井泉宅前绕,沙田柚旁憩,葡萄藤下居”等市井生活场景的描述。
据称,该户人家老宅井边的葡萄树生命力极其顽强,自清代嘉庆年间起,虽时有人为或虫害等原因导致损毁,但200多年来也未曾断绝,而如今仍存活的葡萄老树树龄至少超过80年,其植株主枝干足有碗口粗,每年均能结果数十至百余斤不等,街坊邻居串门、路人赶集打水喝时,往往常能一饱口福,品尝到现摘现采葡萄的古韵美味。
正是因为对美味可口的葡萄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兴安人一开始在引种外地品牌葡萄时就没有遭受任何阻碍。
“早在1983年前后,“包产到户,分田到家”政策在兴安县全面推行之时,就陆续有农户从县城特产站购买葡萄苗,并种在了自家田地里做尝试。”兴安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原站长刘斌谈及过往感慨良多,他说:“那个年代的零散种植虽不成气候,但显示着兴安葡萄人有着敢为人先抢吃螃蟹的充足勇气。”
“兴安葡萄产业的真正起步始于1984年,其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兴安葡萄规模化种植正式拉开了帷幕。”兴安县农业局乡村振兴办主任张叶林告诉记者,1984年,溶江镇的唐世贵、蒋世忠等60余名种植能人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统一试点引种了巨峰葡萄100余亩。
结果令人欣喜,这次巨峰葡萄试种大获成功,按照当时市价计算,这批葡萄的单位亩产值竟达到了3000多元,这些表现积极的农户就此脱贫致富,其中种植面积多的农户甚至一举成为令人仰望的“万元户”。
此举一出,兴安人种植葡萄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并以燎原之势,遍地开花。
如今,葡萄产业俨然已成为兴安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绿色银行”和值得一生拼搏的甜蜜事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兴安葡萄种植户约有4.5万户,按广西户均人口2.87人(注:广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粗略估算,每10个兴安人中至少有3个人在种葡萄。
▲兴安葡萄是全国葡萄奖牌榜上的常客。图为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的葡萄老专家们在年会上品鉴兴安优质葡萄。
苦尽甘来
兴安葡萄人40年拼出一片天
值得一提的是,兴安葡萄产业能有今天的江湖地位,着实是数代兴安葡萄人和葡萄“土专家”们耗费了40年的精力和心血厮杀打拼出来的。
已年逾古稀的黄毛坝村村民唐基明是妥妥的兴安“葡一代”,30多年的葡萄种植辛勤劳作经历,无疑让他一家人极具发言权。
“从1986年起,在周边村镇农户还在为温饱犯愁时,我们村大多数农户却因种葡萄而相继在三四年时间里就实现了脱贫致富。”唐基明回忆说,大概在1990年前后,黄毛坝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葡萄,成为了响当当的“葡萄种植专业村”。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为一开始所有村民对种葡萄都还很业余,光是选定一个主种品种,都折腾得脱了一层皮。” 唐基明告诉记者,他当时先后选种了“巨峰”“黑风”“滕念”“京亚”等多个葡萄品种,除了主种“巨峰”那一年能稳定增收外,对其他品种的投入均以失败告终。而当时同村大多数种植户也都有类似经历,个别农户甚至一度因经验不足对错选品种过度投入而亏本返贫。
痛定思痛的唐基明从此掐灭见异思迁的念头,只是埋头苦干专注琢磨如何种好巨峰葡萄,逐渐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最懂种葡萄的“土专家”。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兴安葡萄产业蒸蒸日上、产销两旺之际,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兴安连续多年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致使大量种植户陷入歉收亏损状态。
即便有着10多年丰富从业经验的光环,但在超乎想象严重的病虫害和持续低温多雨天气的双重夹击下,唐基明当时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像其他种植户一样,砍掉那些病害严重的葡萄树重新再来。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葡萄病虫害事件引发了兴安葡萄产业的第一次栽培技术革新,“兴安版”的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兴安葡萄产业就此走上快车道,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个“黄金十年”。至2010年,兴安葡萄产业首度登上“十亿级”台阶,葡萄产量达11.2万吨、产值达10.1亿元。
然而,唐基明此时又遭遇到新困扰,那就是由于全县葡萄产量暴增而且过于集中于八九月上市,自家的“巨峰”葡萄竟然卖不上价了。若不是因为口碑好、品质过硬,唐基明或许会像其他种植户一样,极有可能找不到批货的大买家,以至于成熟的葡萄最后烂在果园里。
所幸这样的困局没有持续太久,在县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兴安葡萄产业再一次有了一系列主动求变寻出路的大动作。就此,唐基明紧跟大势主动出击,包括积极应用生态促成、延迟栽培等新技术,试种市场热销新品种等,很快就让前景暗淡的葡萄园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迎来葡萄事业的发展新机遇。
天道酬勤,深爱葡萄的唐基明在种了30年葡萄后,终于盼到了强助力——2016年,他的儿子唐诚旺毅然辞去在深圳的产品研发工程师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安心做“新农人”,正式接棒成为“葡二代”。
如今,扎根葡萄园、坚守“葡萄梦”达8年之久的唐诚旺,所取得的成就已远超父辈,不仅把自家葡萄园由原先的1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60亩,而且还开创了村里先河,打造了个人IP“唐叔葡萄”品牌,成为了桂林市乃至广西的知名青年葡萄种植带头人。
“虽然‘退休’很多年,但每天还是忍不住要去葡萄园里走走看看。我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葡萄园,如今苦尽甘来已无憾。”唐基明最后如是说道。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