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小心是这种病在作怪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文/图

前段时间,南宁市民阿珍(化名)发现10岁的儿子,总是喜欢眨眼,有时眨眼频繁还带动脸部肌肉,一起抽动。阿珍带着儿子看了多个门诊,最终被确诊为抽动症。

抽动症在医学上一般指的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不少孩子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也因此部分家长以为是孩子眼睛出了问题。

孩子频繁眨眼,家长焦虑辗转多个诊室

今年7月,阿珍发现10岁的儿子多多(化名)总是频繁眨眼,有时候还伴随着脸部的肌肉抽动,以及不自觉地耸肩。一开始,阿珍以为多多是眼睛出现了问题,于是带他去医院看了眼科门诊,但医生认为不是眼睛的问题,建议其看耳鼻喉科,“先后看了三四个科室,最后是儿保科医生确诊为抽动症。”阿珍说。

当得知孩子患上抽动症时,阿珍说自己内心非常焦虑,想不明白为什么这种病会盯上自家小孩。“我们甚至想着带孩子去看看心理科。”不过,阿珍很快恢复了理智。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少给孩子压力,带着孩子多运动,今年9月开学时,多多已经恢复了正常。

南宁市民华华(化名)说,自己的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也曾患上过抽动症,辗转带着孩子看了眼科、儿科、神经内科,后来又看中医科,“那两三年几乎都是在看诊中度过,孩子一天得吃三四次药,很痛苦。”华华说,当时孩子班上约有六七名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抽动症,家长们都焦虑得不行。经过调理之后,华华的孩子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现在偶尔也还会眨眼,但如果不仔细观察,就看不出来。”华华说。

▲家长和医生交流孩子患抽动症的情况。

有抽动症状就得吃药?轻度可自愈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神经电生理科副主任医师王金秋介绍,抽动症的主要发病人群是2~21岁的儿童、青少年,其中10~12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该病是一种单一或者多部位肌肉运动、发声抽动的神经心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律性的多部位的运动性抽动,或者是发声性运动,即不自主地发声,甚至说脏话。抽动症状会在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或伴发感染时加重,这类疾病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引发心理行为障碍。

如果孩子患上了抽动症,就意味一定要吃药,通过药物来调节吗?对此,王金秋称,抽动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如果孩子患病程度只是轻度,可以不用治疗,而是采取非药物性措施,比如阿珍的孩子就属于轻度,父母可通过引导孩子多进行锻炼、减少看电子产品、减轻心理压力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改善。“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会自行好转或者改善,只有一小部分人群,症状会持续到成年。”王金秋说。

如何防治抽动症?这些因素很重要

引起抽动症发病的原因有多种。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神经电生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冯军坛介绍,抽动症和共患病的关系密切。抽动症的孩子容易共患多动症、情绪障碍、学习障碍、睡眠障碍等,且相较于没有共患病的抽动症,治疗难度相对大一些。

有家长担忧,如果孩子患上了抽动症,是不是意味着专注力减弱,影响学习?对此冯军坛介绍,如果只是单一的抽动症,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专注力,但如果孩子有共患病,特别是共患多动症,则需考虑共患病因素。

该如何防治抽动症?冯军坛认为,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心理性疾病,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孩子已经患上了抽动症,父母自身应当禁止焦虑,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总是盯着孩子抽动的部位,过度关注孩子的状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给孩子的心理、精神带去压力。”冯军坛说。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少看甚至不看电子产品,减少喝兴奋性饮料如奶茶、咖啡、可乐等,少吃煎炸食品。冯军坛提醒,免疫混乱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抽动症,特别是感染引起的免疫混乱。因此,如果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应当及时带孩子进行治疗,避免孩子在感冒、发烧后,出现抽动行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