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赵劲松
项目中共发现23种植物新种,他一人就参与了12种;他3次上斜阳岛调查滨海植物,被困海岛却发现6种广西新记录植物;他每年超过100天在野外作业,长期调查收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并向年轻一代传授中医药文化……一起来看看,广西林业科研专家的传奇经历。
在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项目中,科研人员共发现了23种新种,广西林科院博士蒋日红参与了其中12种新种的发表。这12种植物新种中含有4种耳蕨属植物和2种马尾杉属植物,以及谢氏膝柄木、猫儿山香茶菜等。
能够快速辨认植物新种,归功于科研人员深厚的知识储备。研究蕨类植物出身的蒋日红,对植物细微性状的差别比较敏感。以猫儿山香茶菜为例,当蒋日红等人第一眼看到该植物时,便在脑海中筛选了所有已知的香茶菜属植物。他跟团队成员现场就对该植物的花进行了解剖,发现其形态、花和被腺毛等特征与广西原有记载的该属植物存在差异,在野外就将该植物定为疑似新种。
▲蒋日红对植物进行拍照取证。 林建勇摄
“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描述和命名就已从地球上消失了,一些物种如果再晚一点认知,有可能就存在灭绝的风险。”2022年,蒋日红和团队成员在十万大山的峡谷内发现了马尾杉属植物新种——邢氏马尾杉,该种植物根据IUCN红色名录等级评估为极危,目前在广西的野生种群数量不超过100棵。因为采挖严重,马尾杉属植物均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据悉,从2011年至今,蒋日红发现植物新种30余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金毛狗属新种——中缅金毛狗,由于具有重要药用和观赏价值,金毛狗属植物全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金毛狗。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游拥军摄
北部湾海域的斜阳岛面积仅1.89平方公里,岛上一台发电机每天发电两小时供岛民使用,可谓“孤岛”。
在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项目中,林建勇和团队成员3次前往斜阳岛进行滨海植物资源普查,每次都要在岛上生活一段时间。在岛上,通信设备没有电是常态。因此,上岛前要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约好离岛时间,否则就会被“困”岛上。
▲斜阳岛航拍图。广西林科院种质资源中心供图
“有一次,普查工作提前完成了,但距离约定的离岛时间还有两天,我们就被困在岛上了。”不大的小岛上,走过多次的调查路线重复走了一遍又一遍,岛上每种植物分布在哪里被摸得清清楚楚。
今年4月,由林建勇牵头调查并撰写的《广西滨海植物》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544种滨海植物,包括野生的滨海植物406种和常见栽培的滨海植物138种,并详细描述其中的野生植物,还附有反映其生境、识别特征的照片超过1700张,较全面介绍了广西滨海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现状。
“资源普查,关键要找有用的物种。”林建勇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找当地的村民、木材商聊天,了解哪些植物是市场需要的。在靖西,他和团队调查到一种被称为崖楠的树种很受欢迎,木材被村民用于制作家具。经过专业鉴定,这其实是当地独有的一个新种——靖西楠。该树种特别适应石灰岩地区生长,外界对它了解很少,更别说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珍贵树种而言,扩大繁育造林就是最好的保护,而且还能满足社会对珍贵资源的需求”。
▲林建勇在户外给植物留存影像资料。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游拥军摄
▲石山油桐。广西林科院种质资源中心供图
花果是植物最稳定的性状特征,跟踪新发现物种的花期和果期,找到准确的性状,是确认新物种的一个重要内容。胡仁传说,有些植物并不是年年都开花结果,每年气候不同,开花时间也不同。错过了,就得明年再来。所以,为了确保准确了解新物种的性状和习性等,科研人员需要长期跟踪,“6个新物种的发现确认,短则两年,长则10年”。
“每一个新物种的发现,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胡仁传说,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新物种是否具有药用功效,但它们的发现无疑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胡仁传在野外工作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受访者供图
胡仁传长期在广西及周边地区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调查收集了壮、汉、瑶、仫佬等民族的传统植物学知识,特别是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收集,较好地保护了我国华南地区传统医药知识和文化,为当下新药研发、民族医药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不过,在长期的调查中,胡仁传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年轻人越来越不认识植物了,更谈不上如何利用。”胡仁传说,他在防城港调查时发现,当地有小型的中草药交易市场,民间也有利用传统中草药来进行药浴、制作凉茶的群体,但多数是老年人,中医药文化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风险。这让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因此,他不时到学校授课,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认同中医药,把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使者。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