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摆渡,永不停歇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发布时间:

 8月的一个上午,记者从上林县城出发,驱车前往38公里外的西燕镇中心学校刁望教学点。

骤雨初歇,到达教学点所在的大龙湖畔时,想象中“一山一水一扁舟”的场景,不复出现。

眼前的石兰松,仍保持当年报道中的模样:黝黑的皮肤,朴实的衣着,手里拎着一个老旧公文包……

.

▲石兰松开着家用小铁船带记者去看“希望之船”。记者 姜界峰 摄

“看,前面就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座占地1亩多的校园,校门右侧“推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的红色大字,格外显眼。

昔日,这个教学点只有两间土坯房: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你回村当代课老师吧。”1985年,因为恩师的一句嘱托,青年石兰松来到刁望教学点,默默将教书育人的根深深扎下。

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远眺,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被陡峭的石山环抱。教学点与周围的寨子相邻,但石山深崖和大龙湖阻隔了村庄与教学点,孩子绕道上学费时费力,乘私家竹排上学险象环生。

当上老师的第一天起,石兰松就撑起自家小木船,载着学生往返于求学路上。

▲已“退休”的“希望之船”停泊在岸边。记者 姜界峰 摄

每天凌晨5时起床,至少要在水面撑4趟、来回两个小时后才能上课。到2011年时,石兰松共撑坏8艘小木船,经他摆渡上学的孩子有上千人。

“我那时才六七岁,每天坐老师的小木船上下学,风雨无阻。”正读大二的梁宏福,曾是第8艘船的小乘客之一。

每次坐船,梁宏福和小伙伴们特别开心。“说普通话、识字,都是石老师教的。”他回忆,虽然当时学生多,教学环境又很差,但石老师像父亲一样,点亮了他的心灯。

今年暑期返乡,梁宏福眼前的教学点,还是两间房子:一间教室,一间器材室。

不过,房前屋后的山坡和湖堤都已加固,不再是沙石充斥的陡坡;湖畔,装上了铁护栏;操场、宿舍、厨房、运动器材、智能屏、专业厨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5年以来,广西全区重点建设近2.7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消除D级危房校舍,且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然,刁望教学点也没被落下。

“城里小学有的,刁望也都有。”石兰松在智能屏上熟练地演示课件。

“就是,少了学生。”记者看到,偌大一间教室,仅中间摆放3套桌椅。石兰松告诉记者,刚过去的春季学期,可能是刁望教学点的最后一个学期。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茬茬学生走出大山,刁望及其周边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2011年30个,2018年12个,2019年8个……今年上半年仅剩3个,下半年一个都没了。

“现在村里人都重视教育,有条件到城里读书。我已被安排去其他教学点,刁望得暂时停办了。”石兰松言辞间略带伤感,但旋即又振奋起来,“这其实是好事,孩子们总要走出大山、看看世界,走出去更能长见识、增才干。”

至于刁望教学点会不会撤掉、今后还办不办,上林县教育局总督学姚增亮给出了定心丸:“刁望是库区最偏的教学点,短期不会撤。我们不搞‘一刀切’,会继续办好必要的山区教学点,优先解决库区学龄儿童教育问题。”

走出大山,不代表遗忘。

梁宏福的胞姐梁宏婷,也曾是石兰松的学生。虽然在外从教,但她一有空就跟石老师联系、请教,还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讲述“摆渡老师”的故事。

在石兰松看来,教育就是摆渡,教师就是摆渡人。摆渡,永不停歇。临近退休的他,仍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和课题研究,狠抓教学质量,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开展“师德师风”讲堂,撰写教学论文,一如既往地为乡村教育献计献策。

受到父亲的鼓舞,石兰松的小儿子石福川,2020年也回到老家,当起一名乡村教师。

薪火已传承,渡船安在?

“走,带你去看看‘老伙计’!”说罢,石兰松引着记者,跳上一艘铁皮船。

这个“老伙计”,是2011年第8艘小木船坏掉后,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感恩于这份情谊,他给铁皮船取名“希望之船”。

最近3年,路通了,孩子少了,渡船也退休了,静静地停泊在堤岸边,守望着这座大山。

抚摸一番曾陪伴他10余年的“老伙计”,石兰松发动引擎,“哒哒哒”的马达声响起,小船缓缓离岸。

湖水悠悠,眼前的摆渡人,凝望彼岸,表情依然坚定。

■人物小传

石兰松,1965年出生,男,瑶族,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刁望教学点教师,荣登2011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榜首,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他扎根偏僻的石山库区,39年如一日地坚守着乡村教师的初心使命。曾几何时,他每天4趟往返,义务摆渡接送学生上下学,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使命担当,圆孩子们的上学梦。他用心用情关注孩子们成长成才,不仅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还为孩子们做饭、照顾孩子们生活,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不老松”。

▲2011年9月9日,广西日报刊发《像石像兰又像松》一文。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