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壮族马骨胡:奏响韵味独特的古老声音丨身边的非遗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 练才榕

“没有马骨胡是开不了壮剧的。”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也是壮剧伴奏中的主奏乐器,因琴筒用马腿骨制成而得名。有人说马骨胡之于壮剧,犹如京胡之于京剧。2010年,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源于矮马,改良适应时代

过去,马骨胡的各个部件都离不开德保珍稀马种——矮马。琴头以德保矮马为原型雕刻而成,琴筒采用德保矮马的腿骨,琴弓则使用马尾制作。这种马平均身高为100cm,最矮仅85cm,因稀少而被誉为“马中熊猫”。

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黄一格既会演奏又会制琴。他向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介绍,全世界只有广西的壮族才使用骨头来制作共鸣体(琴筒),这是独一无二的。“不过,现在的马骨胡已经改良了,不管什么曲子,只要二胡能拉,马骨胡也能拉。”

▲黄一格(左一)和两位老友共同拉奏马骨胡。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李慧子摄

黄一格介绍,现在马骨胡不一定用矮马的骨头,因为矮马的骨头很小,支撑不了音域拉到高把位,所以现在大多用大马骨或牛骨制作。有的人对马骨胡存在认知误区,以为会拉二胡就会拉马骨胡。但拉马骨胡的手法、按弦与拉弓的力度、技巧、把位与二胡都不一样。

在黄一格看来,马骨胡比二胡更难学。“二胡是中音,马骨胡是高音,在拉奏马骨胡时的力道更需要精准把握。”他坦言,好苗子既要有天分悟性,又要有长期专业训练的基础。

匠心制作,奏响稀世之音

乐器的声音,要靠耳朵去听,因此制作马骨胡,必须要有乐感、懂音准。黄一格即兴拉奏了几段乐曲之后,聊起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马骨胡。

▲黄一格正在制作琴筒。

在黄一格的家中,有一个“神秘”的房间,里面堆放着蛇皮、琴筒以及电锯、木锉等工具,这就是他制作马骨胡的地方。说起马骨胡的制作,他滔滔不绝:“一把马骨胡由琴头、琴杆、琴轴、琴筒、琴弓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和这把琴的共鸣相关。拿到一截马骨头之后,先要听它的声音是否洪亮,再根据它的口径、大小、长短等确定胡的尺寸、音色、音阶、音量……”

每一把制作精良的马骨胡,都凝聚了黄一格的心血。制作一把马骨胡,即便不吃不喝不休息,也要5天时间,按照正常速度制作,则需要一个月。

▲黄一格正在雕刻琴头。

黄一格制作的马骨胡,不仅被各地专业剧团收购,还是很多民族音乐发烧友的心头好。“最便宜的马骨胡每把在5000元左右,贵的则要几万元。”

音韵悠扬,翻开传承新篇

马骨胡的未来传承之路该怎么走?黄一格把希望寄托于年轻弟子的身上。

女弟子于腾腾,如今在南宁一高校任教,她在学校开设了马骨胡课程。不少零基础的学生由此入门,并对马骨胡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学生有的继续在学校的非遗壮族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学习,有的加入了于腾腾组建的嘟嘟玛壮族马骨胡乐团。

大弟子陈绍龙从小拜在黄一格门下,如今已是广西戏剧院壮剧团乐队队长、马骨胡演奏员。陈绍龙在戏剧院是一个“国宝级”的存在——全剧团只有他一个人拉马骨胡。这些年,他正致力于将马骨胡艺术发扬光大。

▲黄一格制作的马骨胡。

陈绍龙曾带着马骨胡亮相国家大剧院,并参加全国新年戏曲晚会、中国艺术节西南片区展演等,也曾到越南、新加坡进行演出。他参与的壮剧经典曲目《冯子材》《百色起义》《苍梧之约》《第一书记》《我家住在铜鼓岭》等均获成功,蜚声剧坛。

广西戏剧院哈丹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的很多剧目中都离不开马骨胡的精彩演奏,哈丹特别喜爱马骨胡的声音,她说:“只有马骨胡清脆嘹亮、别具一格的演奏才能体现桂风壮韵。”

陈绍龙希望未来可以通过短视频教学,多收徒弟推广马骨胡艺术。如果有机会,尽可能多地让马骨胡走进校园、企业和工厂,让古老的声音响彻四方。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