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建水,既未见大江大河,也未见大洋湖泊。建水的水,在古城。
坚硬的青石井沿上,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太阳花,那一条条深深的索印,勒入石的骨肉,是生活的记忆,是生命的张力。
云南建水古城的古井,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沧桑。
128口古井散落在古城的东西南北,隐藏在居民巷中、私家宅院里。行走在古城,与古井一次次的邂逅,如同阅读一段段历史。
▲十二眼井,又名扇井,因其排列似扇形而得名,始凿于清康熙年间,清末重修。本文图片均为伍鸽玲摄
一口大板井养活一城人
那天,偶过古城西门,看到指示牌上标识附近有古井。于是边问边寻边导航,出西门外,下了陡坡,又拐进一条深巷,在一段院墙里、几级台阶下,终于见到了一口大井。井口边,六七名当地居民,正用绳索套住桶,“扑通扑通”扔到井里,手一甩,打上水来,纷纷往隔了纱布的水壶里灌。“这井水清甜,比卖的矿泉水还好。”热心的居民一边灌着水一边跟我唠嗑,还打上一桶水,细心地在我的矿泉水瓶口铺上过滤的纱布,满足了我灌一瓶井水的要求。
灌满水,环顾四周,才发现这就是人称“滇南第一井”的溥博泉,也叫西门大板井。
大板井是真大,井口浑圆,直径达2.6米,七八个人同时打水都无碍。古井始建于明洪武年间,600多年来,这一口井滋养了几代建水人。当地居民说,旧时,卖西门水是一种职业,卖水者将西门水拉进城中,卖给茶铺、开水铺或者平民百姓。据说至今还有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因为很多居民还是习惯用大板井的水做饭,自来水只做一般的生活用水。因此,用纯净水水桶装上大板井水,为订水的居民送水,依然是一种谋生的行当。
有人靠走街串巷卖西门水谋生,也有人用西门水做豆腐做出了名堂。
井旁的曾记豆腐坊始创于光绪年间,如今已传至第六代,据说店里每人5元的豆浆和豆花自助多年未曾涨价。豆腐坊就在井对面,一楼做豆腐,二楼卖豆浆豆花炸豆腐。我们每人交了5元,在二楼坐下。“先喝豆浆再吃豆花。”店家提醒道。豆浆新鲜,但觉得味道比我们广西梧州的冰泉滴珠豆浆清淡;豆花嫩滑,白如凝脂,口感细腻,隐隐的清香豆味令人想起小时候的味道。
百余大小井 散落巷陌间
看过大板井,我们便真正开启了探井之旅。100多眼井,能搜到的有限,于是我们便决定只寻附近一些有特色的,比如四眼井、三眼井、二眼井各一。满城乱转找井,颇有些像小时候春游时满山寻宝的游戏。
幸好有现代手段的导航。最先搜到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口四眼井——龙井。跟着导航,走过一排排临街铺面、居家,导航显示已到,但我们环顾四周,店铺、居民楼林立,未见井的踪影。于是问行人“龙井在哪儿”,对方说,从未留意过城里的井,不知道附近有井,只知道前几十米有一个叫“龙井”的,但是一个市场。我们想,既叫“龙井”,那该是与井有关吧,于是继速前行。
来到市场一看,果然叫“龙井农贸市场”。四下找寻,依然不见井的踪影,只好再问人。市场停车场的管理员告知,龙井应该在我们来时的方向,一个小门里。便又返回,在导航显示已到的地方再仔细瞧,仍只有连片的商铺、住家。想了想,走进一个小区瞧瞧,没井。扭头见一侧院墙有一小门,探头一看,哈!小小一方地里,有一口四眼井!
这便是龙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相传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质、水味与浙江杭州龙井寺中的龙井之水相似,因而赋“龙井”之名。而其旁边的龙井市场,就是现今建水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市场也因此井而得名。
▲藏于居民区内的龙井(四眼),建于明代。
我们到时,龙井台边还有很多水渍,应该是刚有人打水不久,看来这井,目前也还在使用。
在古城里,还有人用的井应该不少。要说我们见到最有烟火气的井,是一口三眼井——廉井。
廉井建于清乾隆年间,在我们走得最多的翰林街中段,一家饭店的侧门外。我们找到它时,井台边放有两大盆菜,两名妇人正在边洗菜边聊天。一根管子将井水抽到一户居民家里。一旁用来洗衣的石盆已经弃用,放置了抽水泵。附近人家说,他们平日吃喝都用井里的水。
在翰林街另一头,还有一口二眼井。附近的居民说,因为来打水的人不多,他们现在一般不喝井水,井水只做生活用水。
“其实这些井,只是井口分几个井圈,下边是连通的。”细心的伙伴有了新发现。“为啥要费力做成几个井圈呢?”心有疑虑,于是四处找人问。“分几个井圈,每个井圈下一个桶,绳索就不容易绞缠在一起。”终于有人给出了答案。
公井与私井 处处有传奇
古城的井存在的形态各式各样,有单眼、双眼、多眼,多的甚至有十二眼;有圆井、方井,还有月牙井;有民巷中的公井,也有深宅里的私井……
若说私井,不得不说说“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的古井,因为它被当地人称作建水十八怪之一。这是一口单眼井,怪就怪在井壁上凿有两个小孔。据说,当初朱家的井水高过井壁约20厘米,水每日每夜从这两个小孔汩汩流出,寓意着“财源滚滚”。而当年,朱家产业除日常百货、洋纱布匹外,还开办铜矿、采冶锡矿等,确实财源滚滚。
▲朱家花园的古井,井壁上凿有小洞。
若说公井,则有“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东井)渊泉(小节井)溥博泉(大板井)”一联,此联涵盖了建水六大公井。据说除红井外,其他五井均在。东井就在我们住的客栈旁,大街上两间民居之间。东井始建于元代,建城之初,大概是最古老的古井了。它是一口甜水井,用两块巨石凿合为圆形,重修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复修于康熙年间,但现在似乎已被弃用,孤单地缩在繁华街道旁一隅。
红井我们是看不见了。据说是上世纪60年代被拆毁了,但红井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传说中,从红井中汲出的水清澈,但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微红色,故名红井。红井为建水“古八景”之一,有“见水拖蓝”之说。相传古时这里的井旁长有数株枝叶茂密的古树,绿荫遮井,井里水面呈碧蓝色,到此汲水者不论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时映入水中的倒影也都呈碧蓝色,颇为神奇。
诸葛井、小节井我们没时间再寻,留有遗憾。等下次再会吧。(伍鸽玲)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