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大学毕业。为寻找诗和远方,我决定离开青海乐都,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直往南飘飞,湖北十堰,广东中山、东莞、深圳,广西南宁……最后,我在广西仫佬山乡停下了脚步,并在此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怀着对青海乐都的眷恋和对河池罗城的热爱,夜深人静时,我常让思绪在这两座城间徜徉。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现海东市乐都区)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高原小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乐都的民风淳朴,如同高原一般,粗犷而豁达。
在乐都,社火、浪山、跑马赛等传统习俗,已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成为独特的文化表达。每逢春节、元宵节,街头巷尾锣鼓喧天、秧歌欢腾。社火队伍的成员身着艳丽服饰,向乡民和游客展示各种精彩表演,如扭秧歌、舞狮、舞龙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现了乐都人民的才艺和热情,也传递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浪山是当地民众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会携家人或邀朋友赴附近的山区,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以放松身心,体验生活之美。跑马赛则是展示力量、速度与技艺的盛大活动。在特定的日子,各乡镇组织马匹和骑手参加跑马比赛。比赛场上,骏马奔腾,骑手们技艺高超,观众欢呼喝彩。跑马赛既展现了人们的勇敢和热情,也体现了人们对马匹的热爱和尊重。
乐都的特色小吃,如尕面片、油泼辣子、拉条子、搓鱼儿等,口感独特,制作工艺讲究。尤其是尕面片,它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揪面片”,煮熟后配以炒好的配菜,即可上桌享用,是乐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位于桂北部九万大山南麓。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罗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热情奔放,瑶族古老神秘,仫佬族淳朴善良,汉族包容睿智……各个民族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风情绚丽多彩。
初到罗城时,我就知道有“三尖罗城”之说。看了这里的自然景观后,我彻底被震撼了。这里的山,有的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有的孤峰挺拔、秀丽无比。这里的水,有妩媚的武阳江,有绮丽的成龙湖,有碧绿的剑江,还有清澈的小东江。罗城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自己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目之所见,山水和谐搭配,构成一幅幅令人心醉神迷的水墨画。
罗城的美食亦令人陶醉。除了充满地域特色,这里的菜肴色香味俱佳。罗城的特色小吃有滤粉、酿豆腐、藕粉、白糍粑、菜包和鸭酱等。其中,滤粉是罗城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地方美食,它口感糯软滑嫩,保留了大米的原香,制作过程保留了原始技艺:将米浆过滤至滚热的开水锅中,形成雪白嫩滑的粉条。第一次见到滤粉时,我不禁感叹:“这不就是乐都的拉条子吗?”虽然以米替代了面,但制作工艺异曲同工。一入口,那熟悉的口感瞬间勾起了我对“妈妈味道”的记忆。自此,滤粉成为我早餐桌上的常客。但我与“鸭酱”的初见却是忐忑的。当时,我不敢轻易尝试,在亲友的鼓励下才小心翼翼地品尝了一口,谁知我对此蘸料竟从此情有独钟。
罗城的文脉绵延,人才辈出。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有幸认识了一些罗城作家,受益颇多。于是,我尝试让文学滋养自己的心灵,给人生之书写下流光溢彩的一页。
回首过往,感慨良多。乐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我灵魂的归宿,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和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是我追寻梦和远方的出发地。乐都赋予我生命与成长的土壤,罗城则为我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平台,是我的第二家乡。两地相距万里,可在我心里——天涯咫尺。(李永恩)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