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父子俩坚守数十年为学生“铺出”知识路 | 那人那船那渡口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在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小江水库平漫渡口,黄业诚黄赵海父子坚守数十个春秋,坚持对学生不收费,为库区的学生铺一条通向知识的路,把孩子们送出水库,走向未来。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近他们,了解两代摆渡人传承坚守的故事。

▲黄赵海在开船。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佳摄

守着渡口,就是守护着家

7月27日,记者驱车3个小时,沿着崎岖山路,来到了藏在翠绿群山和碧水之中的小江水库平漫渡口,黄赵海家位于渡口的上坡处,方圆2公里,只住着他们一户人家。

此时,黄赵海正在做午饭,他的小儿子在旁边帮忙洗菜,妻子在客厅手工编织竹篮。“编一只能赚两块五,补贴家用。”他妻子说。

▲黄赵海一家的合照。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佳摄

做好饭菜后,黄赵海走到旁边的树荫底下,叫醒正在休憩的父亲黄业诚。96岁的黄业诚身体硬朗。餐桌上,有黄赵海从水库捕捞上来的鱼,还有自种的蔬菜。

黄赵海说,从他父辈开始,他们一家就居住在渡口处,对他们来说,守着渡口,就是守护着家。“开轮渡一个月可赚2000元左右,政府每月补贴450元,加上我们做零工赚点钱,日常生活过得去。”黄赵海说。

父子传承,不收学生船费

据了解,1958年,四联村要修建小江水库,黄业诚和村民们搬迁到山河镇,后因故土难离,又搬了回来。1960年,村委会找他负责开船,他便开启了摆渡生涯。当时,四联村和大中村、六家村及附近岛上村民主要依靠渡船与外界保持联系,学生上学也以渡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2023年以前的旧轮渡。贵港海事局供图

20世纪60年代,黄业诚依靠一条木船、一根竹竿,靠手摇将村民送到目的地,摆一趟就需半小时,大量村民接连出行,他一摆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才停渡。当时,一张船票0.15元,但他坚持对学生不收费。当地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由于上学路畅通,附近几个村每年入学率都极高。

1989年,黄业诚年事已高,黄赵海接过摆渡事业,继承父亲的善举。“岛上的村民主要靠船出行,小孩到四联村读书,有时拿不出船费,我干脆就说小孩不用收钱了。”黄赵海说,有时,他遇到弱势群体,还会帮忙运送货物上船。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迁,需要乘船上学的孩子逐渐减少。看着同乡人搬迁,走出去改善了生活,黄赵海也想着搬出去,但一想到这个渡口没人摆渡会导致孩子们出不去,他又坚守了下来。“这么宽的水面,如果我走了,村民怎么过江?再坚持一下吧,我还年轻,还开得动!”

▲黄赵海在“博渡55”渡船上整理救生衣。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佳摄

2020年,黄赵海家从昏暗的泥砖房换成了两层楼高的水泥房,生活开始好起来。去年,在当地政府与海事部门大力推动下,一艘崭新漂亮的标准化渡船取代了年久失修的老渡船,5分钟即可到达江对岸。黄赵海摸着崭新的“博渡55”渡船说:“这船好开,不仅安全,速度也快!”

坚守职责,摆渡故事延续

“慢一点,我帮你推。”当天,两名骑电动车的村民来到渡口想乘船到对岸,黄赵海帮她们把车推上船,并提醒穿好救生衣。“现在每天开三五趟,一天就赚5~10元钱。”如今,道路通了,村民的生活变好了,大家买上了小汽车、摩托车,乘船的人少了。

undefined▲乘客乘坐“博渡55”渡船过河。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佳摄

回家探亲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住在岛上,上学需乘船到四联村,每天早上6时,几个小孩就在渡口等待,看到黄赵海的船驶来就很安心。“那时候家庭困难,要坐船却没钱,也就不好意思开口。阿叔看出我们的难处,主动喊我们坐船,并说小孩不用给钱。”陈女士说,这让她感到很温暖,以后她也要好好帮助别人。

如今,黄业诚已是耄耋之年,黄赵海也已两鬓白发,那些曾乘船上学的小孩也已长大工作、成家,回村遇见黄业诚、黄赵海都会叫一声“叔叔”。对黄赵海父子来说,这辈子的时光都献给了平漫渡口,渡口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安全送出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作为摆渡人的坚守与职责,直到摆不动的那天,他们的摆渡故事才会落幕。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