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听,来宾这个姓氏,“果”然不一般!丨我的姓氏很特别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莹遐 文/图

果珍、果甫、果快、果旗、果冰、果玖……在来宾市兴宾区高安乡高台村委巴积自然村,果姓村民已在这生活200多年。目前,巴积村总人口有1200人左右,其中果姓人占120多人。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巴积村了解到,这个特别的姓氏“果”然不一般。

.

因避战乱改姓果

源于妫姓,后因避战乱改为果姓,是巴积村的果姓族人普遍比较认同的来源。

▲目前约有60位果姓族人生活在巴积村。

今年83岁的果天芬是地地道道的巴积村人,祖辈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

“我听父亲说,果姓的老祖宗是从宾阳过来的。”果天芬说,当年宾阳战乱,一个卖碗和砂锅的商人带着儿子,一路来到了巴积村。这个商人留下来的儿子,就是果家的老祖宗。当时巴积村主要是罗姓和彭姓村民,但罗姓村民生的儿子较少,便把商人的儿子收为义子,允许其保留自己原来的果姓。从那以后,彭、罗、果三个姓氏的村民便生活在巴积村。

▲果天芬。

果罗两姓一家亲

商人怎么舍得留下自己的亲骨肉?“这就和巴积村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了。”果天敖是果姓族人里的老一辈,今年已有93岁。据他介绍,巴积村三面环河,在战乱年代,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

“交通是另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左右,通往村里的二级路才正式通车。在这之前,只有一条泥巴路,更别说两三百年前了。”来宾市兴宾区高安乡高台村委干部彭义安说,不发达的交通意味着敌人入侵的路径少,所以从战乱地方过来的商人,为了给儿子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愿意把他留下来。

就这样,果姓族人在巴积村慢慢扎根,从最初的一人繁衍到现在的上百人。“果家是吃罗家饭长大的。”提到果家历史,果天芬、果天敖不禁感慨道,在他们家里的香火台上方,都挂着一块宗族牌匾,上面写着“果罗门堂上历代宗亲之位”。

▲一名果姓村民在介绍果罗两姓的宗族牌匾。

果天敖说,老祖宗去世以后,果、罗两姓的后辈将他们的先人共同视为祖先。日常生活中,三姓村民的联系也越发紧密。不过,随着时间流逝,罗姓族人由于向外发展等原因,目前只剩下罗爱琴一人还住在巴积村。“农忙时节,比如要收甘蔗时,我的孙子和果家的小孩会搭伙干农活。”罗爱琴说。

盼望着认祖归宗

如此特别的姓氏,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哪些趣事?果苏尔是南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坦言,果姓是比较少见的,“读高中时,好像全校只有我和姐姐两个人姓果。现在在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也觉得我这个姓氏很特别。”果苏尔还调侃道,她的名字常被念成“苏果尔”。

目前,长期生活在巴积村的果姓族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留下来务农、照顾家庭的中年人,其他果姓年轻人则已外出求学、工作,逢年过节才会回来。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果姓的族谱没有流传下来,更多的宗族历史已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变得模糊,巴积村的果姓族人和宾阳的果姓族人也失去了联系。“希望有一天,能修建一个果氏宗祠,让现在的故事代代相传。”果天敖希望,通过南国早报的报道,让更多的知情人提供与果姓祖宗有关的线索,“最大的一个心愿是认祖归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