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那些藏在古建筑中的排涝智慧

来源:《南国少年》周刊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5月19日,南宁、钦州等多地出现特大暴雨,有的地方发生严重内涝。一时间,城市的防洪排涝措施再次引发关注。在古代的中国,暴雨天气同样会给城市带来排水和防涝挑战。那古代城市是如何巧妙地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呢?

福寿沟 延续千年的排水系统

在江西赣州,有一套始建于宋代的地下排水系统,延续千年至今仍能使用,这就是福寿沟。

赣州城的地势像乌龟背,西南高,东北低,北宋熙宁年间,时任“都水丞”的知州刘彝根据这一地貌特征,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全长12.6公里,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福寿沟现存的地下沟渠。 图源:“中国水利”微信公众号

寿沟在城西北部,福沟则位于城东南部,城里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地下分支沟渠和大大小小的池塘与之相连。暴雨时,不同区域的雨水由福寿沟引导分流,再从不同方向排出。

福寿沟的沟道设计得非常宽敞,主干宽1米,最高处为1.6米,可容一人行走。这样,就能保证雨水及时流出,不积水。

寿县古城墙 祖传防洪“神器”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三面环水,洪水泛滥时,古城宛在水中,因而城墙的防洪功能十分重要。

寿县的古城墙构筑于北宋熙宁年间,呈方形,建有东、西、南、北门四门,墙体内以黏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十分牢固。

古人在修建寿县城墙时,特意将城墙最低高度建得比淮河的最高水位还要高出一些。当淮河洪水淹至城墙外时,就会因为水位高低差一泄而下,不会漫进城里,确保城里居民的安全。

此外,城墙的转角处还特意修建为弧形,减缓洪水的冲击压力。寿县的古城墙就像一套厉害的“智能挡水系统”,超级安全!

北京故宫 不怕水的皇宫

北京三面环山,境内河流众多,古时,一遇暴雨便深受水灾困扰。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建成后600余年来,几乎不见暴雨积水成灾的记载,这得益于其独具匠心的排水系统。

▲大雨天,去故宫能看到“千龙吐水”的景象。

其中,前三殿的“千龙吐水”,是故宫排水系统中最精彩的部分。为了防止积水,工匠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层台基的四周栏杆底部,设计了1142个排水龙头,龙头也被称为“螭首”,是主要的排水口。

如遇大雨,屋顶流下来的水与台面的雨水一同顺地势向四面流,从沟眼渗下,经龙头吐出,一层一层流向地面,呈现“千龙吐水”景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