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娟的《冬牧场》,又多了一件“避暑神器”。
《冬牧场》是一部非虚构长篇散文集,用35篇文章分四个篇章串联起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详实地记录了北疆阿勒泰冬牧场的所见所闻,俞敏洪点评说:“这是非常深厚的牧民史,没有任何人能写出比这更加生动的游牧文化了。”
第一章“冬窝子”,随着李娟的文字进入白雪皑皑的冬牧场,她跟随牧民居麻一家住进了简陋的“地窝子”,在《地下的家》一文中,她写道:“在这样的大地上,舒展起伏,没有高大的植物,没有坚硬的岩石,黄沙漫漫,一切坦曝无余,当然只有深入大地了,大地是最有力的庇护所。”
她白天清理羊圈,背雪,绣花……衣服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晚上睡觉衣服不脱直接钻进睡袋里。这也难怪,冬窝子的气温动辄零下四五十度啊!
面对艰辛繁重的劳动和极寒的天气,她却在书中满怀希望地写道:“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
第二章“荒野主人”,居麻、嫂子、加玛、扎达、胡尔马西……他们生活在没有路、没有信号的冬窝子里,用雪煮水,用骆驼马匹载物,常年在风雪中奔波落下病痛,“止痛片”“阿司匹林”成了常备药;天寒地冻,两岁的孩子绑在行李中间随羊群迁徙……
如此贫瘠又寒冷的冬窝子,读来心酸无奈到泪奔,然而李娟却在《荒野漫步》一文中展现了另外一种乐观:“谁说眼下都是死去的植物?它们枝枝叶叶,完完整整,仍以继续生长的姿态逗留在冬天的大冰箱里。”
第三章“宁静”,有一段景物描写:“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圆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锋利的月亮。而这银白的月亮又越来越凝重、深沉,又大又圆,光芒暗淡……”
荒野中,见不到绿色植物,蔬菜水果在冬窝子里成了稀罕物;牧民在冬牧场过世了,只能安葬在荒野里,对着荒野中的墓地,李娟在《最大的宁静》一文中感慨道:“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
第四章“最后的事”,李娟描述了2009年罕见的雪灾天气,在《雪灾之年》一文中写道:“铺天盖地的雪啊,它们不是飘落的,简直像是射子弹一样射落的。”然而面对大自然最严苛的考验,牧民们也只是“吐吐舌头而已”,来年依旧带着家什行李,赶着牛羊“挺进”冬窝子。
牧民们吃着馕,用羊粪取暖,靠一台黑白电视机了解外面的世界,闲暇时,也会骑上马到相隔几十公里的牧友家串门,聚在一起开心地弹起“冬不拉”,跳起舞蹈“黑走马”。
李娟说:“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这本书结尾附上了50余幅作者拍摄的冬牧场珍贵照片,当那些文字描述的艰难日常以照片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我已泪眼蒙眬。寂寞荒野中的人间烟火,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假如你正处在焦虑、痛苦中,抑或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时,不妨读一读《冬牧场》,这样面对困难险阻时,内心定会少些胆怯与懦弱,添些勇气和力量。(钱湘燕)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