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一座博物馆的“自我修养”丨南国快评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博物馆里不只有过去的秘密,还有当下的“流量密码”。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可以感知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人认为:想了解一个时代,没有什么比文物自己来讲述更生动,它能让人感受时间流外的独特叙事;要了解一个城市,也完全可以从走进一座博物馆开始,它能让人抵达一片土地的真正根源。

博物馆如何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恰恰提供了问题的答案——研究和教育,这正是博物馆核心职能的一体两面,通过不断抽丝剥茧的研究,历史在细微与宏大之上的繁复才得以展现,被尘埃掩埋的真实以生动面貌重现,从而唤醒一个族群根植于漫长岁月中的共同记忆。“知来处,明去处”,便是当代人最好的公共教育之一。

风口上的博物馆,一边要迎接“泼天的富贵”,一边也要承受“额外的审视”。博物馆展示藏品,观众隔空参观,这种传统的单向关系已经很难提供现代人渴求的情绪价值。人们期待的是,博物馆有新的“入口”和“出口”,借助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时空边界。比如,去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数字藏经洞”,首次在数字世界里高精度“复现”了莫高窟。又比如,今年年初,经历3年建设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观众走在展厅里就能看到考古专家现场清理遗迹。研究不是闭门造车的隔离,参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打卡,喜欢在社交网络分享个性感受的人们,自然会对类似的体验心驰神往。

博物馆已经是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文化综合体,它应当成为链接上下几千年、一家几代人的情感中转站。电影《一代宗师》里,导演王家卫把武学的境界归纳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博物馆的理想境界,似乎也是要让观众见众生(族群)、见天地(历史)、见自己(共鸣),感知自己的独特坐标。

时代车轮轰隆向前,宏大叙事与个体觉醒相得益彰,人们更在意精神层次的提升,“解压”“治愈”“抒发”开始成为一种刚需。这便是为什么,时下的年轻人喜欢寻找博物馆里的“显眼包”和“表情包”,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三星堆博物馆的“愤怒小鸟”、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和“红陶人面像”……让人“笑不活了”的文物展品,既能和日常奔忙的打工人共情,也能为他们代言,携手走出现实的重力场。

作为当下的“顶流”,博物馆应该回应这些灵魂需求,不管场馆规格差异、藏品价值高低,都秉承一致的价值取向,让不同人群都被好好照料。博物馆是可以“小题大做”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共有300万件展品,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几条专门开辟的儿童导览路线;博物馆也是可以“内外兼修”的,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区内外博物馆普遍开展了进校园、进商圈的活动,与市民链接的方式可以一直推陈出新。

博物馆界有一句口号:为未来收藏过去。那么,博物馆自己的未来又是什么样的?也许,它会成为一种蕴涵更丰富的象征,如少年人的“霍格沃兹”、青年人的“阿勒泰”、中老年人的“大观园”,吸引更多人一探究竟,让更多人乐在其中,就如同一场寓教于乐、各有所得的“合家欢”。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