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晏明珠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适逢周末,南宁的几大文博场馆都向观众发出了盛情邀请。公益鉴宝、展览上新、体验活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接连上演。
18日上午,几个新展在南宁同时开幕。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天工润无声——广西民族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展”以文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文物病害”“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的单线叙事脉络,宣传推广文物保护工作。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纤维检测仪,观察纺织品纤维组织,判断布料属性,区分棉麻毛丝等;还可以通过便携式视频显微镜,比对不同民族服饰布料纤维组织的结构与特点,判断服饰切片上的霉菌,从微观的角度真正了解服饰藏品。
▲观众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观展。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刘豫摄
南宁市博物馆迎来了年度交流特展《叙说——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展览汇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8家国外博物馆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97件/套精美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铁器、雕塑、壁画等。
前来逛展的游客邓文博告诉记者,他以前曾在材料上了解到叙利亚某个地方保存了几千块楔形石板,一直觉得这个规模不可思议,“直到今天在现场看到实物,才对这些文物有了具体的感受”。
▲在南宁市博物馆里,观众观展热情颇高。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晏明珠摄
此外,在广西自然博物馆,《生命之美——走进斑斓的蝴蝶世界》临时展览也与大家见面了。蝴蝶被称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展览的举办,将带领观众探秘缤纷的蝴蝶世界。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生命之美——走进斑斓的蝴蝶世界》。主办方供图
广西博物馆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于5月17日就拉开了序幕。该馆推出了“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当天吸引了15名藏友带来42件(套)藏品接受鉴定,类型包括瓷器、兵器、竹器、玉器、书画、钱币、文房用品等。经专家鉴定,藏品中有4件(套)为真品,包括一柄清代双锏,一方民国制端砚,以及两枚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其余38件(套)均为现代工艺品。
活动上,一名藏友带来的几件藏品都被鉴定为现代工艺品,他的家人却面露喜色。原来,这名藏友都是从网上收购藏品,花费不菲,家人早看出是古玩藏品诈骗套路,却想不出有效的办法来阻止。当天经过专家提点,这名藏友终于醒悟了。藏友的家人表示,希望博物馆能够经常开展类似的公益活动,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专业的文物知识,避免上当受骗。
▲据现场工作人员鉴定,市民带来的藏品属于现代工艺品。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5月18日,由南宁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宁主会场宣传活动在南宁孔庙博物馆举行。活动现场设置了宋韵点茶、中式插花等项目,还举行了开笔礼、国潮集市、小小讲解员比赛等活动,游客可在现场体验槌丸、蹴鞠、投壶等国风游艺项目,了解古代传统游艺。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孔庙参加活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晏明珠摄
学茶12年的周海莹是国家高级制茶师,她在现场进行点茶表演,生动还原了宋代制茶吃茶的完整流程,“今天给大家展示了茶百戏,也是现代拉花的鼻祖。希望表演能引起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关注”。
刘女士6岁的孙子参加了开笔礼,她说:“小朋友穿着汉服,在这么隆重的场合进行开笔仪式,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黄韵伊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