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不要叫我老外”,张嘴就能说壮语,这名“巴铁老表”不一般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刘冬莲/文 尹世斌/图

高鼻梁、褐眼睛、络腮胡……他长着一张典型的外国脸,却开口就说壮语、喊“呗侬”。在百色市,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小伙不但普通话说得好,还很喜欢学壮语、说壮语。他的系列视频发到网上后,网友纷纷点赞,称其为“进阶版”老外。

“巴铁老表” 壮语真好

今年31岁的Hameed hafiz tanveer中文名叫韩俊,2013年从巴基斯坦来到百色市留学,毕业后留在平果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任医学科专业教师。

▲韩俊在学校教学生讲壮语。

一次,韩俊看了网上的壮语情景剧视频后,很感兴趣,便模仿拍摄。2022年,他在网上注册了账号,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和学壮语、说壮语的视频发到网上。视频中,他经常开口就是一句“呗侬”。去游玩,他说“来为,一起哏喽(喝酒)”;买香蕉,他用壮语跟摊主砍价,买贵了点还调侃“代咯(糟了)”……

今年“三月三”期间,百色市举办了一场文艺汇演,韩俊和本地歌手同台演唱广西山歌;旋律独特的壮语歌曲《蒙优勒》火了后,他跟朋友用壮语交流看法,听完就哼起“deq deq deq(音‘叠叠叠’)”来。

从2022年至今,韩俊已在网上发布了300多个视频,获得183万个点赞,视频内容大多跟壮语有关,其中一条壮语相关视频获得27.7万个点赞。他在一个社交平台收获8万多粉丝,网友纷纷在视频下方评论“你是怎么学会壮语的,我一个广西人都听不懂”“你是老外,还是我是老外”,还有广西网友在评论区交流,说要跟韩俊学壮语。

▲韩俊拍摄的视频中,有不少关于壮语的内容。

为学壮语 下过苦功

把壮语说好,韩俊是下了苦功夫的。

2013年初到百色时,韩俊完全听不懂本地人说的壮语。2022年,他想在网上发视频,便经常向说壮语的同事请教。后经介绍,他认识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嘹歌代表性传承人李春建,两人经常用壮语交流。

“韩俊学壮语比本地年轻人还要积极、热情。”李春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壮语水平已能满足日常交流需要。我赠他两本壮语基础教程,帮他提高壮语水平。”

▲友人送韩俊的壮语书籍。

韩俊很高兴,把书放在办公桌上,时时翻阅。学习时,韩俊想到了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土办法”——标注音译,于是在壮语的拼音下,用母语乌尔都语“注音”。

“这个是yah(音‘呀’,意为妻子),这个是caj(音‘沙’,意为等候)。不同地方的壮语发音还有区别,可谓‘十里不同音’。”4月25日,韩俊翻开其中一本书向记者介绍,他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壮语知识。在朋友和书籍的帮助下,他的壮语水平提高得很快。

▲韩俊记忆壮语的方法。

韩俊还跟广西妹子姚美娟喜结连理,两人如今育有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1岁。“生活中,他经常跟孩子说壮语、教孩子壮语,吃玉米、吃苹果、捣核桃也不忘对答一轮。”姚美娟说,现在大女儿也学会了很多壮语。

入乡随俗 热爱广西

在百色学习、工作了11年的韩俊,如今早已融入了当地生活。俨然“广西老表”的他,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会用拖拉机耕地、能帮农民砍甘蔗,也跟朋友逛夜市,有时还入乡随俗,跟朋友喝酒猜码。他身穿广西民族服饰,参加当地民俗活动,在百色芒果开采节时,还不忘拍视频宣传百色芒果。

广西美丽的风景、热情淳朴的居民时常出现在他的视频里。他还搜集资料制作视频,专门讲解壮族的历史和分布情况。

看到韩俊的视频很接地气,许多网友感叹这名老外比许多广西人还“广西”。对此,韩俊经常回复“入乡随俗”,后来他干脆在个人账号上标注:不要叫我老外,叫我“巴铁老表”,算我本地的呗侬。

“韩俊在百色是个网红。他走在街上,经常有人跟他打招呼喊‘呗侬’;去到各个村屯,村民也喊他‘呗侬’。”姚美娟说,人们大多从网上和政府组织的活动上认识他。

自从讲壮语后,韩俊感受到了大家眼里的惊喜,也为自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开心。对于在网络上传播壮语,韩俊认为,壮语是壮族的母语,如今年轻一代会说壮语的越来越少,传播有助于传承。“广西的气候和饮食特点,与我的家乡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说,希望在这美丽的地方做个“广西老表”、本地呗侬,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梁冰欣

校对 李凝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