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婧 梁雅佳
最近,天津大学的《相声艺术赏析》课走红网络,成为该校学生“秒杀”的热门选修课。在广西,不少高校的特色课程也藏有绝活,潜水、窑鸡、独竹漂……有趣的内容让你学了就不想下课。
潜水课程受欢迎,选课还得拼手速
2017年,广西大学向该校本科生开设了《潜水与海洋科考》选修课,学生纷纷下水体验。开设这门课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想提高学生防溺水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有潜水技能的技术人才。每年3~5月、9~11月为开课时间,选课系统一经开放便被学生“秒光”。
潜水课的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将在一周内集中完成8学时的实践课训练,调节器、气瓶、浮力调整装置、配重带……将负重25公斤的设备穿上身,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水中上浮下沉。实践课有时在校内泳池进行,有时也会到户外自然水域体验,如前往北海涠洲岛。
▲广西大学的潜水课。受访者供图
在大学里学潜水,是怎样的体验?一名上过该课的学生表示,刚开始下水有些紧张,但熟练后觉得潜水的体验很奇妙,潜水时感觉不到装备和重力的束缚,感受到自由与快乐。学完潜水后还可以考证,全球通用。
想学潜水,是否需要先学会游泳?“不一定。”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潜水与海洋科考中心主任黄学勇介绍,潜水时穿着的专业潜水装备,有助于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潜水的乐趣。但如果想自由潜水,可能需要一定的游泳技巧,这种情况下建议先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再尝试潜水。
钻木取火做窑鸡,野外生存不怕了
户外运动课可以学什么?跑步、飞盘、攀岩?贺州学院不一样,他们的户外运动课还教学生窑鸡、做竹筒饭、钻木取火。课程自推出以来,很受学生欢迎。
“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开课,开学的第一周就会选课,每次报名都满员。这门课一个学期会上6次,目前已有200多名学生参加。”负责授课的魏老师介绍,这门课主要基于旅游与体育健康学科专业群体开展,授课内容与户外相关,比如露营,会教营地选址,教学生如何在野外就地取火、做饭;还会传授一些野外生存技能,比如打攀爬绳结、扎竹筏、制作抛石机等。
▲户外运动课上,贺州学院学生学习制作竹筒饭。受访学校供图
在众多学习内容中,窑鸡和烤竹筒饭融合了地方特色,最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外省学生,既能学到网友口中的“广西科目四”——窑鸡,还能亲手制作品尝美味的竹筒饭,这种体验别提多有趣了。该校大二学生小董表示,这样的户外运动课很接地气,比如钻木取火,当用树枝在倒“V”形的小木洞里钻出火花,她感到自己的野外生存技能又增加了。
体育课上教“轻功”,练就独竹水上漂
脚踏一根竹子,就能在水上漂行。这种武侠小说里描写的“轻功”,竟能在广西民族大学学到。该校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将独竹漂的教学引入民族体育课,学生参与度很高,从大一开始,每个学期都有近300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独竹漂有多神奇?4月28日,记者亲眼见识了一次。训练水域里,只见学生手执滑竿,脚踏独竹,在水面上漂行自如。除了独竹漂行,他们还能在水面上做俯卧撑、单腿站立甚至翩翩起舞。这是怎么做到的?负责该项运动教学的刘声教练表示,独竹漂讲究协调性、力量、技巧的多方配合,练习者首先要会游泳,其次平衡感要强,站在竹子上,还要锁住腰部力量保持不掉进水里,而上下肢力量的协调发力,能确保独竹漂往前滑行,“刚开始,学生几乎每节课都会落水,但坚持常态化训练之后,上漂就轻车熟路了。”
▲广西民族大学学生的水上“轻功”。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因为对水上“轻功”感兴趣,该校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大三学生罗柳琴报名学习了这项运动,自此爱上了独竹漂。没学习独竹漂前,爱美的她出个门都怕晒太阳,接触这项运动后,无论日晒雨淋,她常常手握4.5米长、3.5公斤重的划杆在水上训练。皮肤晒黑了,手脚磨出了水泡,但她却学得很有成就感。“能学习这项独特的少数民族运动挺好的,身体好了、生病少了、内心也更强大了。每次在朋友圈发自己练独竹漂的视频,看到亲戚朋友羡慕围观赞叹,就感到特别自豪。”
▲罗柳琴在水面展示独竹漂。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尹世斌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