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红渡行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甲辰龙年清明,回乡祭祖,地点忻城红渡。红渡镇因地处红水河南岸,街北有一渡口,故得名,是古代广西八寨农民起义的核心地带,“八寨”中有四个寨堡在红渡。

据蓝承恩《广西八寨壮族农民起义概述》,元代中叶以后,土司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日甚一日,农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八寨农民军队伍不断壮大,到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已发展为“有众数万”,经常转战庆远、柳州、桂林、南宁等州府地区,进行武装斗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年,两广总督兼巡抚王守仁利用农民军在组织上的分散性和麻痹轻敌等弱点,采取了突然袭击战术,攻破了八寨石门天险,农民军伤亡巨大,斗争进入低潮。在明崇祯十年,八寨农民军重新夺回八寨根据地。清朝为彻底消灭八寨农民军,通过金钱、官位引诱收买,巡抚亲自带兵出马,到乾隆七年(1742年),最后一支八寨农民军队伍被镇压,至此,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历时420多年的八寨农民起义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朝代更迭,但红渡人民反压迫的斗争从未停止,古钵、雷洞等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重点游击区之一。

儿时,偶尔听父亲讲起八寨农民起义军的故事,但那时似懂非懂。因为,现实中看到的是群山环绕,绿水青山,溪流潺潺,炊烟袅袅,人们勤劳朴实,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夏种冬藏,一日三餐、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置身这片土地上,如不曾看到至今仍保留的那几处断壁残垣古战场遗址,断然不敢想象这里曾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斗争。

据父亲在世时说,我们可记载的先祖始于元朝末年八寨农民起义那时,先祖安葬于红渡镇雷洞村,父亲也出生在那个村庄,那里至今还流传着一段侠肝义胆的历史佳话。多年来我一直想前往祭拜,但均未成行,今年清明放假三天,时间充裕,决定前往。

4月6日早晨,我从红渡街驱车沿盘山公路出发。昔日泥路已经全部硬化,路面宽敞平整,沿山而上,清晨刚下过大雨,山上松树和道路两边绿植青翠欲滴,空气清新怡人。经过天平村后,再沿山而上几分钟,即达村口山坳,“雷洞村欢迎您”的路牌映入眼帘。山坳微风徐徐,空气更加清新。眼前群山绵绵,山尖云雾缭绕,时隐时现,仙气十足。山谷下面平地开阔,一栋栋红砖楼房在绿油油的桑树包围下格外醒目。

过了山坳,地势平缓,路两旁已栽上风景树,驱车再绕过一个小山坳后,眼前豁然开朗。

雷洞村依山傍水,后山上树木茂盛,村前良田数顷,良田中间泉眼一年四季水流不止,汇合村后流过的山泉水,聚成溪流。溪流顺势而下,约在不到一公里处汇入“内胆”湖。“内胆”是用壮话译过来的,湖面波平如镜,群山倒映于湖面,美不胜收。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内胆”湖的建设力度,修建了近十公里的环湖公路,加上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湖内鱼类繁多,鸟类常常光顾,这里已经成为城里人露营、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论语》曰“祭思敬,丧思哀”,我怀着虔诚和敬畏的心情,在离湖面不远处的山脚下找到了先祖陵墓。据墓碑文记述,先祖平分公武艺高强,重江湖义气,与古富公结拜兄弟,通过比武,震慑外敌,重夺家园。这故事历经几百年,一直在民间流传。“内胆”湖是见证者,我想,如果取名为“义胆”湖也许更贴切。

返城路上,路过革命烈士潘扬周墓。据悉,近年来相关部门出资为其修缮陵墓,此陵墓在周边崇山峻岭中最为醒目。潘扬周是雷洞村那康屯人,1939年考入广西桂林地方建设干校,1940年毕业后派到南宁团管区当教官,1942年因日军入侵南宁而辞职回到家乡,组织了抗日武装队伍,担任抗日自卫队副大队长兼敢死中队长,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

从八寨农民起义到先祖比武夺回家园,再到革命烈士抗击日寇壮烈牺牲,甲辰清明节,我置身于这片土地上,震撼不已,感慨万千,更增添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热爱。(潘成勇)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