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闫芬丽 李艺/文 何定坚/图
“洗完澡”的污水能再利用,还能摇身一变成瀑布;处理后的污泥可以“扶上墙”,还能绿色发电、种植果蔬……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后也是个宝。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解到,南宁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再排放,已融入到市政景观中。水务专家称,目前南宁仍在努力让生活污水产生更多效益。
▲污水净化后排出,与景点融为一体,美化景色。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何定坚摄
污水“洗澡”后成了景观
“这是我们建设的一个景观池,为了让市民能更直观地看到污水处理的成效。”3月22日,江南水质净化厂厂长滕天婴介绍道。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景观池清澈见底,里面锦鲤成群,周边花草错落有致,是一个休闲放松的清静之地。
▲江南水质净化厂,厂区一水池,水质通过污水净化变干净,鱼儿在水中畅游。
滕天婴回忆,江南水质净化厂于2007年建成投运,该厂区未建立之前,民生广场、亭子码头两地的入河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让人难以靠近。如今,污水通过城市污水管网收集并集中净化后,这些地方都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亭子码头,每到周末都是人山人海,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滕天婴介绍,污水厂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中水,不仅可以给河道湿地补水,还可用于冲洗道路、绿化浇灌等。目前,该厂区每日约有11880立方米中水通过厂区再生水泵房,再利用管道输送,用于厂区生产用水、消防用水、道路冲洗、绿化用水等。
22日下午,记者看到,有不少市民在位于江南区的水塘江乐水公园休闲游玩,这里有小桥流水,还有瀑布从高处奔流而下,水流汇聚成小溪流向水塘江,景色怡人。而这个公园里清澈的水,实际上都是经过水塘江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再生水。据光大水务(南宁)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黄麒玮介绍,该厂每天实际处理3万吨左右的生活污水,污水经处理达标经过湿地后排入水塘江。
▲污水处理后达到景观水的水质标准。(拍摄于光大水务水塘江水质净化厂)
微生物帮助污水变身
生活污水能变得清澈如镜,甚至成为市政景观的一部分,离不开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
▲江南水质净化厂,厂区一污水净化池,水质清澈见底。
打开江南水质净化厂处理工艺上的生物池,里面的污水不断翻滚,并冒着气泡。“这正是在为微生物提供氧气。”滕天婴说,这是通过人为创造一定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微生物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达到更高效地净化水质的目的。为此,他们在池底布置了微孔曝气系统,通过鼓风机为微生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压缩空气,让这些天然的“净水器”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江南水质净化厂,处理污水第一道工序的先进除污设备。
在水塘江水质净化厂,记者看到了12座高大的水池,这里的水在曝气风机的作用下不断翻滚,不仅不脏,而且没有刺鼻的臭气。黄麒玮介绍,这些都是硝化生物滤池。生活污水经过粗格栅、细格栅过滤垃圾,以及曝气沉砂、高密沉淀等预处理,再经过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之后就会来到这里,此时污水已基本处理干净;后续再进行过滤和消毒,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即可向外排放。
▲江南水质净化厂,滤池作业区采用全自动运行模式。
黄麒玮介绍,这些深度达8米的滤池里,装着约4米厚的滤料。这些滤料是火山岩加工而成的小圆球,上面附着有好氧生物膜,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并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光大水务水塘江水质净化厂,净化水质使用的滤料。
污水里面还有“宝”
南宁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覃鑫恺介绍,污水经过沉淀、过滤、深沉等步骤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也能“变废为宝”,可以运输至发电厂,烘干、研磨后与煤粉一起进入锅炉燃烧发电。这样不仅能让污泥环保、无害化处理污泥,还能为电厂节能省煤,形成了良性循环效应。污泥还是很好的有机肥,经过科学的脱水处理后,可直接用于绿化植被的种植等。目前,这些污泥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已有相关推广案例。
▲光大水务水塘江水质净化厂,厂内一除污水机作业点。
处理污水沉淀“烂泥”除了发电,还能“扶上墙”,净化水厂尾泥也被开发出新的利用方向——制砖。这些“烂泥”经过稀释、沥水、烘干、压坯、烧制等一系列工序后,可以摇身一变成一块块多孔方砖,当建筑材料。
南宁也正在不断探索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记者从南宁市水利局了解到,2023年南宁市水资源总量为103.25亿立方米,年度用水总量为32.41亿立方米,接下来将从严从细做好水资源管理和循环利用,持续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赵敏 丁春霞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