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文 尹世斌/图
近日,用AI“复活”亲人的话题在网络引起热议。在南宁,也有商家推出了此项服务,花上几百元便能拥有一段亲人的视频或与亲人进行对话。那么,AI人是如何“复活”故人的?这项技术是否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走访。
有人“复活”亲人,与“父亲”进行对话
近日,市民陈先生找到南宁一商家,打算通过AI技术把十多年前去世的父亲“复活”。陈先生说,他关注到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的事情后,也打算让5岁的孩子看看爷爷的样子。
▲工作人员在测试与AI人对话。
“按商家要求,我把父亲生前带声音的录像、照片和对父亲性格描述的资料等发过去,7天后,父亲成功‘复活’成AI人。我和孩子在商家公司的电脑上,与‘父亲’进行了对话。”陈先生说,看到父亲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样貌、声音几乎和生前一模一样,说话的方式及神情也有80%的相似度,他大为动容。
花费几百至上千元,用时约需7天
3月18日,记者联系上南宁一家人工智能机构。该机构在今年2月底推出了“再现亲人”的业务,有基础克隆形象(只有视频)、标准克隆形象(可进行实时聊天)、标准克隆形象+定制纪念视频3个套餐,价格在几百至上千元不等。
该机构负责人介绍,只需提供“复活”对象的声音素材、照片、个人介绍等信息即可,素材越多越详细,就越接近本人。“大致可以理解为通过声音克隆、形象克隆、思想克隆,实现亲人的再现。”
▲工作人员在抓取图片信息。
该负责人介绍,AI“复活”首先处理声音。声音克隆,是让AI算法通过大模型理解素材中每句话的含义,识别声音从而克隆相似的声音生成声音模型,花费2~5天。形象克隆,是通过AI技术将逝者照片由人工进行筛选,抓取五官信息实现声音与五官的联动(眨眼、口型与声音匹配、摇头等动作),该阶段需要1~3天时间完成。思想克隆,则是通过底层大模型建立基础思维,再输入家人对于逝者生前的人生经历、家庭关系、生活习惯、性格描述等信息,让AI模拟已故亲人的思想,并可通过聊天不断学习,该阶段需要2~4天完成。最后,再把上述部分结合,形成一个声貌俱全的AI人,整体制作时间约需7天。
▲工作人员做调整处理。
“一般客人会制作视频用于祝福、悼念,以获得慰藉。”该负责人说,目前在南宁,这项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公司并不多。
滥用AI“复活”技术,可能涉嫌侵权
AI“复活”的应用,让部分人满足了对故人的思念,但随之而来,也有一些担心的声音。
广西科学技术协会智库专家王恒山表示,AI“复活”亲人的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技术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大量进入市场后,有可能会被人为用于违法行为,或对刑侦和执法过程造成困难。
广西惠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云飞说,民法典对逝者的肖像权甚至是声音都是予以保护的。如果滥用AI“复活”技术,对非亲属逝者或已故明星、名人等进行“复活”可能涉嫌侵权,也可能被不法之徒用于诈骗、诽谤等。他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申请人、制作人、“复活”对象、使用范围等进行规范。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