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冬莲 郭燕群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任)张兴赢亮相“委员通道”。对2023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现象,他建议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守护好蓝色星球。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发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候公报,2023年我国涝旱灾害突出,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张兴赢说,2023年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显著的温升造成了全球多地极端灾害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在2023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张兴赢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赶赴瑞士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工作。这份历经10年努力得出的科学评估报告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这种风险将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
“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预警。”他说,只需要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救灾工作机制。我国还建成了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为亚洲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灾害预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预警系统在2023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张兴赢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在去年8月,我国的一些粮食主产区也遭受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提升早期预警的能力,气象部门精准预报降雨的落区以及量级,为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赢得先机。
今年1月,张兴赢作为第24批来桂中央博士服务团团长,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挂职锻炼。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结束后,他表示,挂职期间他将发挥好桥梁作用,让国家政策更好地落地广西,致力于把广西“金不换”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助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