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婧/文 游拥军/图
中国的农历年由十二生肖轮守,今年是“龙哥”当值。龙年,与“龙”相关的话题层出不穷。你知道吗?在广西,无论是山川湖泊还是城市地名,抑或是民俗节日,都藏着各种“龙”。
这些景点传说“龙”
在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湖,最大的溶洞名为“大龙洞”。相传当地一名妇女收养了一条断尾小蛇,当作儿子来疼爱。妇女去世后,幼蛇刮起大风将养母送到洞里安葬,它则被神仙点化成龙,破洞升仙,大龙洞因此而得名。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则因山形似龙而得名。那里的梯田依山而造,首尾相接,好像一条巨龙俯卧在山上,层层叠叠的稻田犹如身上的龙纹。在农历新年,当地村寨有“舞龙走寨”的习俗,村民手举自制的舞龙过村走寨,在自家摆上祭祀用品,把龙神请回家,寓意有福降临,来年有丰收。
南宁市区也有龙的传说。人民公园内有一白龙塘,据说是宋代名将狄青率军南征途中,眺见塘边有一条像白龙游走的物体,虽然最后发现只是一群白羊,但水塘却因此以“白龙”命名。
▲人民公园白龙塘。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游拥军摄
龙的传说多了,民间与“龙”有关的活动也遍地开花。《广西地方志》记载:明代成化年间,浦北兴起中秋舞青龙。同期,富川、龙胜、罗城的各族百姓则忙于扎制草龙,舞龙抢花炮。明代万历年间,恭城关帝庙前舞起了布覆龙,大约同一时期,布覆龙传到了乐业甘田一带。到了清代,桂林两江镇一带流行起板凳龙。
▲发展到现代“,龙”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有芭蕉龙、稻草龙、香龙……图为壮族芭蕉龙。
这些地方真有“龙”
以上都只是传说,接下来的这些地方却是真的存在各种“龙”。比如南宁以“龙”命名的那龙镇,关于“龙”的来由,史上没有确切记载。直到1989年、2001年,当地村民相继发现怪异的“石头”,考古人员闻讯前往考察,才发现那龙还真的有“龙”——恐龙。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南宁市那龙乡(今那龙镇)大石村村民在石火岭搞水利建设时,曾挖出一堆类似动物脊椎的“石头”。当这堆“石头”被当作废料清理时,有老人认为这些可能是能治病的“龙骨”,便捡了几块带回家。村里一位小学老师对村民捡回的“龙骨”产生了兴趣,他知道世界上没有传说中的“龙”,依据眼前这块“龙骨”的形状,他查阅了相关资料,感觉很像远古动物的化石,便向相关部门的古生物研究专家汇报了信息。
1990年10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南宁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古生物化石发掘队进驻那龙镇,一场探寻恐龙化石的考古发掘,在石火岭一带展开。发掘工作结束后经清点,共获得一条鸭嘴龙的40%骨骼化石。其间,还夹杂有少量蜥脚类恐龙化石。这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鸭嘴龙,依据这条鸭嘴龙的出土地点,专家将其命名为“大石南宁龙”。经进一步研究确认,大石南宁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和凶猛的霸王龙处在同一时期。
知多点:看看“C位出道”的“龙”
①“中华第一龙”
这件C形碧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形玉器。
▲“中华第一龙”。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②憨态可掬“龙”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刺绣中,有一种名为“鱼化龙”的龙形纹样。“鱼化龙”一般为龙头鱼身,同时伴有祥云、波浪等装饰,有飞黄腾达、脱胎换骨、时来运转、金榜题名等寓意。
▲“鱼化龙”龙形纹样。
③大国重器“龙”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能下潜至7000米深海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图源:新华社

亲爱的同学们,你身边还有哪些“龙”的元素,写下来并通过我们告诉大家,让更多同学知道吧!还有机会获得小礼物哦。
(扫一扫,参与互动有奖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南国少年》周刊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