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钟亮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不仅活跃在龙狮队的表演里,飞入千家万户的祝福里,更隐藏在八桂各族人民的心里。那些妙手制作的龙,越发栩栩如生,不断融入各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
▲在大明山三月三山歌节上,举行龙母赠五色糯米饭表演(资料图片)。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王世杰摄
龙的传说有很多
八桂大地关于龙的传说很多,有据可查的,能追溯到秦代开凿灵渠时。郭沫若在《满江红·灵渠》中写道:“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讲述了猪龙作怪扰乱灵渠开凿工程的传说。如今,据说压着猪龙的飞来石还卧在灵渠边。而人们创造的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龙”,得等到北宋。
明清时期,龙行八桂,各种“龙”活动遍地开花,广西地方志多有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浦北兴起中秋舞青龙。同期,富川瑶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各族百姓则忙于扎制草龙,舞龙抢花炮。
明代万历年间,恭城关帝庙前舞起了布覆龙,大约同一时期,布龙也传到了乐业甘田一带,并孕育出地域特色浓郁的龙文化活动。到了清朝,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一带流行起板凳龙,各地少数民族同胞如南宁壮族同胞的芭蕉龙、隆安的稻草龙纷纷现身。
龙的形态有创意
少数民族同胞的加入,为龙文化的发展壮大增添了特色,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龙的颜色更丰富了。有些龙为广西仅有,如龙胜广南侗寨草龙,长20多米,以上百万根青色糯米稻草手工扎成,整条龙呈青黄色,形象栩栩如生;南宁市青秀区长塘、伶俐、南阳、刘圩等地流行的芭蕉龙,就地取材,用绿色芭蕉叶扎制而成,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隆安、龙胜、罗城等地的各族同胞,则不断用巧手编织千万根稻草,做成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黄色草龙。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侗寨,村民在整理刚刚编织好的草龙(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此外,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是在夜间往稻草龙上插满香火,由多名青壮年男子按特定节奏、步伐舞动,极具民族特色;罗城、隆安等地的稻草龙,以稻草为主,近年来不断增加布料、丝线等装饰物,让龙的色彩更鲜艳,形象更生动。
广西多地的制龙、舞龙活动,纷纷成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的传人”有本领
年过七旬的宾阳扎龙老师傅邹玉特,是自治区级炮龙技艺传承人,临近年关,他每天都要坐在一堆“龙”中间忙碌10个小时。50余年,他从事扎龙的活从未间断,被称为炮龙“守艺人”。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宾阳炮龙已在邹玉特师傅这一代人手中“脱胎换骨”,制作材料最初是竹木棉麻和稻草,到如今铁丝、金丝、锦缎、塑料及光电遥控设备不断加入,颜料更新换代,让精心制作的炮龙色彩鲜明、盘曲矫健、龙眼圆瞪、威猛有神、喜庆祥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如宾阳90后小伙陈新昆,已有20多年的制龙经验,学了一身本领,是当地最年轻的“龙的传人”。
制龙高手们并不满足于此,还在不断推陈出新。邹玉特师傅就研制了一种可以单人舞动的折叠小龙,颜色鲜艳栩栩如生,物美价廉;应游客要求,龙胜广南侗寨的草龙也“变身”为几十厘米的小宠,可舞可玩,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玩偶和吉祥物。
八桂金龙,走向世界。最近,宾阳扎龙艺人甘狄英和他的助手应邀扎制一条大金龙,携龙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迎接龙年新春的到来,并向香港民众宣传推广广西这一优秀非遗项目。与此同时,他的家乡宾阳,正在组织延续十余天的炮龙狂欢节活动。宾阳力求妥善安排数十万游客和嘉宾的娱乐、餐饮、消费、投资兴业等需求,把炮龙节办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民俗文化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报道:
有来头!广西这些带“龙”的地方备受关注,有你的家乡吗? | 寻龙记③
编辑 郭燕群 丁春霞(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