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冬莲 刘豫/文
前段时间,广西“小砂糖橘”东北之旅引发全网关注,研学、游学旅行随之火热起来,但一些研学旅行存在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现象。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予以规范,并建议研学旅行应更好结合学生学段心理、学科教育需求,突出“研”与“学”的重点。
▲今年1月,广西“小砂糖橘”走红网络后,一批东北来的“小东北虎”来到南宁游学。南国早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谰摄
来自教育界的自治区政协委员杨菲是南宁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前不久对南宁每学期均组织研学活动的A中学开展调查,发现学生对研学抱有较高期待。同时,家长对研学活动很支持,735名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无人表示反对,并普遍认为研学活动让孩子放松了身心也增长了见识,甚至有家长认为每学期应至少研学旅行一次。此外,家长特别注重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但一些研学旅行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2023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季度投诉分析报告称,因频频出现货不对板、游而不学、质次价高等问题,研学旅行成投诉新重点。除推荐性国家标准外,研学旅行暂无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予以规范。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研学”,搜出招募公告、路线推荐、地点介绍、寻求合作等信息,热度很高,其中不乏投诉、吐槽的信息。比如:去年7月,一名网友发帖吐槽一个前往北京的研学日程表,“上午故宫、下午科技馆。(故宫)一天都逛不完,孩子们(都是)走马观花……”“花了五千多,报了个进不了校门的清北研学营”。类似事件也屡屡被曝光。
杨菲的调查一定程度反映了研学旅行领域存在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问题。在对A中学的调查访谈中,接受访谈的老师们普遍认为,即使是研学基地提供的研学课程也需要再设计,比如一些研学基地的“课程”更像是升级版的旅游解说词,没有或较少考虑学生学段心理、原有知识基础、学科教学要求。
杨菲表示,研学旅行的监管涉及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制定专门的法规或规则,明确研学旅行的主管部门,从行业准入、活动安全、信用约束等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研学旅行的重点是‘研’与‘学’,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程。”杨菲建议教育部门激励、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与研学课程建设;文旅部门督促研学基地主动开发优质课程。建议广西通过打造精品研学路线,开发区内周末研学路线、组织各地学生在假期“交换学校”等做法,吸引外地需求、释放本地内需。
新闻链接
建议广西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自治区政协委员陈丽华、蒋育亮、谭建国认为,广西具备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港澳青少年内地研学基地的诸多优势条件。比如,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邻近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独特区位优势等。建议文旅、教育、外事等部门合作联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的研学基地和港澳青少年内地研学基地。同时,支持建立研学基地、旅行社与学校合作的平台或机制,组织丰富的研学活动,创新发展旅游业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