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如何助力社区治理,代表委员有话说 | 两会深读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 陆欣楠

社区书店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沉浸式阅读,爱心满满的“新义仓”让居民们互帮互助从“陌”邻变成“睦”邻……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南宁部分社区,感受到了居民生活的小确幸。在2024年自治区两会召开期间,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政协委员们也围绕社区治理畅所欲言,为打造社区美好生活建言献策。

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韦球:

把优秀医疗人才留在基层,为居民健康需求提供有利保障

作为最靠近居民的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的门诊压力,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报销药品也越来越齐全。

▲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韦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韦球介绍,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不过,医疗技术力量下沉基层一线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医疗集团中心医院的优势医疗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以及学科骨干人才缺乏,扩容受限。

近些年,广西各地开展医联体、医疗集团建设,南宁市也是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试点城市。韦球认为,通过优势资源下沉指导和培训基层医疗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基层诊疗能力;建立紧密的医疗联合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学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完成影像、心电远程诊断。并且,医疗集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盾单位,也能确保居民疑难危重症的救治及时高效。

韦球认为,现在基层最缺乏的就是优秀人才。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最根本的就是把优秀人才引进来,且留得住。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实行灵活激励、加强培养培训、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等方式,扎实把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做好,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自治区人大代表,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西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覃应新:

用心呵护“一老一小”,守护“朝夕”幸福

去年,西江社区瞄定“家门口”阵地,聚焦“一老一小”服务群体,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阵地,为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提供便利服务,托起社区“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同时,社区规范和完善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培训服务、表彰奖励等管理制度,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

此外,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家庭医生、上门巡诊、社区和居家护理等服务,为辖区内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同时,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为出发点,搭建社区便民服务平台,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阅读室等区域,让老年人老有所护,老有所乐。

社区还积极营造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开展消防知识普及等特色课堂,聚焦特殊儿童,适时上门开展心理辅导、公益慰问等活动,让儿童幼有所育,幼有所学,努力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

▲自治区人大代表,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西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覃应新。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覃应新介绍,今年,西江社区将继续加大对“一老一小”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力度。此外,他也建议,社区应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同时,应强化基础配套,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社区托育服务方面,应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托育服务网络。

自治区政协委员、桂林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科长 贺凯:

为特殊老人建立健康养老数据库,提供精准服务

依托社区成立长者食堂为老人提供送餐就餐服务,在社区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近年来,广西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

▲自治区政协委员、桂林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科长贺凯。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贺凯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创新,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如建立特殊老人健康数据库。建议政府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将辖区内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独居等老人作为重点保障人群纳入系统,对接各级医疗机构,链接慈善等各种养老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精准的就医和照料服务。

桂林市目前有11个县(市、区)47个乡镇卫生院与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为22.5万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等服务。该市还为100个乡村提供老年人智能化体检一体机,让2.5万老年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贺凯表示,当前养老从业人员力量稍显薄弱,高素质、高技能护理员储备不足。建议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推进医学等有关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更多具备良好的医疗护理知识、沟通技巧、服务能力的专业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赵敏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