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以“和谐之道”为主题的“《国家地理》杂志镜头中的经典自然影像”展览正在广西博物馆展出,笔者立即前往观展。看完展览,深受触动。这场展览以精彩的画面记录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灵、环境和自然奇迹,既充满探索险境与奇观的勇气,又让人透过镜头窥见生灵的活力与魅力。
▲在石壁上享用晚餐的蛤蚧。黄嵩和摄
世界摄影师的经典之作,发人深省
步入广西博物馆一楼展厅,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摄影师斯蒂芬·威尔克斯拍摄于坦桑尼亚盖蒂国家公园的一幅大图片——数不胜数的斑马、大象、羚羊等在湖边聚集、行走、嬉戏,场面蔚为壮观。
拉开距离纵观全图,突然发现奇异之处——整幅图片的光线由右至左逐渐变幻,右侧闪现的是黎明的曙光,左侧呈现的则是落日和深沉的夜晚。整整一天的光影变化,怎么会在同一幅画面里展现出来呢?
▲观众在观赏斯蒂芬·威尔克斯拍摄的坦桑尼亚盖蒂国家公园。罗劲松摄
细看图片说明,方才得知:斯蒂芬·威尔克斯为了捕捉生灵们在这片土地上由早到晚的生活情景,藏身于掩体中长达30个小时,利用以太阳能板供电的照相设备拍下2260张照片,最终合成这幅具有跨时光效果的宏大画面。
一头体型庞大的北极熊,躺在茂密的鲜花丛中呼呼大睡。场面极度静谧,极度温馨。图片说明告诉我们,这张图片由摄影师小马丁·格赖古拍摄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在北极短暂的夏季里,这头找不到食物的北极熊只能告别冰川,安睡于草丛之中。
▲黄嵩和介绍小马丁·格赖古拍摄的夏日北极熊。
了解一些北极的地理、气候知识和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就能透过这个美丽的画面感觉到令人担忧的隐患——随着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性气候明显增多增强。生性善于在北极冰层水域捕食的北极熊,不得不滞留在冰川融化后的陆地上忍饥挨饿。
有研究报告曾提出警告:若全球暖化现象持续发展,野生北极熊19个亚种群可能在21世纪末面临灭绝。
一头大猩猩面对摄影师的镜头,摆出一副极度威严的气势,让人瞬间联想到电影中金刚的形象。然而,摄影师布伦特·斯特顿在介绍拍摄经历时提出了这样的警示:神通广大的金刚们如今面临的最大威胁,正是体态渺小的人类对它们的暴力侵害。
摄影师布赖恩·斯凯利抓拍的大白鲨同样令人震撼:一头大白鲨面对镜头张开血盆大口,当时,这头大白鲨发现了藏身于铁笼中的潜水员。大白鲨的血盆大口和尖牙利齿让人不寒而栗。然而,科学研究者告诉我们:大白鲨受到的人类威胁,远大于它们对人类安全造成的威胁。
在佛罗里达海湾,三头聪明的宽吻海豚发明一个捕食鲻鱼的妙招。它们在浅海中搅出一个环形泥沙圈,把鲻鱼困于圈中。当鲻鱼误以为遇上“泥墙”,奋力跃出“墙外”时,正好落入等在“墙外”的海豚口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生存,大自然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斗智斗勇奇观。
广西摄影师秘境寻踪,成绩斐然
在分为“大地之美”“水下奇境”“万物有情”“微观视界”四个部分的80幅图片中,有十多幅表现广西题材的图片,让人感觉十分亲切。
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展出现场偶遇广西题材图片的拍摄者——广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嵩和。多年来,黄嵩和潜心关注广西珍稀野生动植物生存状态,通过自己的镜头锲而不舍地追踪拍摄,让世人认识广西的美丽与神奇,成绩斐然。
在黄嵩和娓娓道来的讲解中观赏、理解他的一幅幅作品,实在是一次难得的特殊待遇。
一只东黑冠长臂猿怀抱幼仔,在树枝上优雅地摇荡着……这是黄嵩和在广西西南部临近中越边境的喀斯特热带季雨林中抓拍的一个珍贵镜头。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籍中便出现了关于长臂猿的文字记载。2006年,这个曾经被国际灵长类专家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广西境内被重新发现。
▲躲藏在树林中的东黑冠长臂猿。黄嵩和摄
最初发现东黑冠长臂猿时,它们的数量仅为3群19只。随着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地着力保护,目前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东黑冠长臂猿数量已经增加到5群36只。虽然数量有所增长,这一种群却仍然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为了捕捉、研究东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状态,黄嵩和于2018年12月在林业部门支持下,毅然奔赴遥远的边境地带,开启艰难的拍猿之旅。
▲在树上玩耍的东黑冠长臂猿母子。黄嵩和摄
在没有电、没有通信信号的喀斯特峰林中,在危机四伏的原始密林里,黄嵩和孤独地守候在崖壁树林间,耐心地等待着东黑冠长臂猿现身。
如今,面对观众,黄嵩和微笑地谈起自己在大山里的工作状态:“等上十天八天都不能按下一次快门,是我拍猿的常态。说东黑冠长臂猿是世界上最难拍摄的野生动物之一,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锲而不舍的守候,谨慎的东黑冠长臂猿终于出现在黄嵩和的镜头中……
黄嵩和的“秘境追猿”苦旅历时三年之久,最终的成果凝结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专著——《秘境守望 东黑冠长臂猿寻踪》。
蹲守石山,完整记录冠斑犀鸟繁育过程
一只身姿矫健的冠斑犀鸟在陡峭的石壁间奋力展翅。它的身后,有一个暗红色的狭窄洞穴。细读图片说明中的文字,得知以这幅图片为代表的一组内容相关的图片,“在中国首次完整记录了冠斑犀鸟在广西喀斯特崖壁上繁殖的罕见行为”。
在生活于中国大陆的5种珍贵大型犀鸟中,仅有冠斑犀鸟这一个种类在广西现身。
历史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冠斑犀鸟是广西西南部常见的大型鸟类。此后,由于栖息地不断被人类侵占,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冠斑犀鸟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到2010年,广西境内的冠斑犀鸟数量降到100只以下,它们的保护等级也由原来的国家二级提升为国家一级,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生活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崖壁上的冠斑犀鸟。黄嵩和摄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广西境内冠斑犀鸟的数量逐渐增多。
得知位于大新县的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崖壁上生活着一个冠斑犀鸟家庭,黄嵩和立即前往蹲守、拍摄。
冠斑犀鸟通常在大树上安家栖息。然而,当喀斯特地区大树越来越少、人类活动的地域越来越广时,这对孤独的冠斑犀鸟夫妇不得不选择在崖壁上一个狭窄的石洞里安家。
透过狭窄的洞口,黄嵩和发现石洞中这对冠斑犀鸟夫妇幸福地拥有了两只羽翼未丰的幼鸟。于是,从清晨到天黑,黄嵩和不间断地守候在山崖下观察、拍摄。
处于繁育状态的冠斑犀鸟雌鸟终日卧在洞中,当全职妈妈,并将自己的排泄物混合着植物种子、腐木堆放于洞口。雄鸟则在洞外用唾液、泥巴和果实残渣将洞口封闭起来,仅留出一道喂食的裂缝。
白天,觅食的雄鸟不断地将捕获的食物通过小孔送入洞中。夜间,则在洞外站岗放哨,保护洞中妻儿的安全。资料显示,一直到幼鸟羽翼丰满,雌鸟妈妈才会带着孩子们破巢而出,与雄鸟爸爸团聚。
黄嵩和决定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栖身洞中的妈妈和长大的孩子一起飞出巢穴的整个过程。
在考察日记里,黄嵩和详细地记述了自己蹲守拍摄的过程和心境——
伪装帐篷里的我到现阶段几乎没有任何照片可拍,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耳聪目明,时不时用相机显示屏放大影像,吃力地观察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
喀斯特石山峭壁上狭窄的巢口,阳光无法照到漆黑的洞内。能容纳几只这么大的鸟,这个洞穴到底有多大?无从得知。目前观察到除雌鸟外的两只幼鸟现在已长成成鸟的模样,它们的大嘴黄黄的,像成熟了的香蕉那样可人!有时这两根“黄香蕉”会伸出一点点到巢口,甚至有时还能见到水汪汪的大眼睛向外好奇张望。这两只幼鸟在等待雄鸟觅食归来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也许它们是在期待自由飞翔的日子?每出现此景我都备感安慰。
近些天来,雄鸟依旧不停地往返巢穴运送大量食物,次数显然比之前多出不少,但破巢仍没有半点迹象。为了一个物种连续等上59天,在我过去的拍摄经历里前所未有。
如果我们广西这次发现的这对冠斑犀鸟如云南报道的那对双角犀鸟那样异常地超过120多天的育雏周期,那将是不可想象的煎熬!
每天返回屯里经过龙眼树下,摘下几颗,入口清甜,感觉这样的日子其实也不苦。
之后,终于拍到了!
……
徜徉于静谧的展厅,观赏、思索着一幅幅图片的精彩与内涵,我对这场以“和谐之道”为主题的展览的感受,只能用“享受”一词来概括。期望有更多的人去观赏、品味这场视觉盛宴。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