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文 邹财麟/图
连日来,广西水果频频出圈成为关注热点,大有要承包下大家一整个冬天甜蜜的架势。其实早在古代,在风云变幻的“水果江湖”里,广西水果就已经是传奇般的存在。
水果生产早在汉代已发展成熟
都说物以稀为贵,广西能够实现“水果自由”,得益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广西纵跨三个温度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具有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水果的优越条件。因此,广西的水果不仅产量大、质量好、种类全,还有许多北方闻所未闻的稀有品种。
▲广西砂糖橘近来火出圈。
在史料记载中,广西一直都是果树资源丰富的地区,裁培历史悠久。据东汉杨孚的《异物志》记载,当时岭南已有荔枝、龙眼、柑蕉、橄榄、余甘等果树,详细记载了各种水果的性状与食用价值。而1978年在贵港市发现的罗泊湾汉墓,更是出土了桃、李、橘、梅、橄榄、人面果等已经炭化的果实。这些史料遗存,都证实了汉代广西水果生产已相当普遍,甚至被作为随葬品。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文献之一——《南方草木状》中也有记述,魏晋时期,荔枝、龙眼、柑橘,是广西最主要栽培的果树。魏文帝也说:“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早在汉代,广西的水果生产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古人把一些野生果树转化为人工栽培,还把某些南亚热带果树移栽过来,进行风土驯化,促进起苗、运输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文人墨客赞颂广西水果
在古时候的岭南水果中,以荔枝最为驰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吃了鲜荔枝后感想万千,挥毫写下“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的著名赞颂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是唐代诗人杜牧从侧面展示出岭南荔枝的金贵。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品尝荔枝后,更是留下了吟咏荔枝的千古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广西荔枝品种丰富。
我国古籍中,荔枝最初被称作“离支”,汉朝司马相如著的《上林赋》有此介绍。文中称,“离支”产于“左苍梧,右西极”,当时的荔枝生产已经达到“煌煌扈扈”的盛况。
1976年和1978年,考古人员发掘广西贵县(现贵港市)罗泊湾的汉墓时发现,墓内有麻垌荔枝(原产桂平市麻垌)形的荔枝干果。合浦县堂排二号汉墓出土的一个铜锅内,盛满了荔枝,其果皮核完整,清晰可考。可见,荔枝在广西栽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为广西水果而吟诗歌颂。据记载,当时在柳州担任刺史的柳宗元,也兴致勃勃地在柳州城的西北角亲自种下了200多株柑树,并撰写了著名的《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诗一首:“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古人追求美味不输后人
作为广西的传统果品之一,芒果也是广西人早早就实现“水果自由”的有力证据。据《广西通志·农业志》记载,芒果原产印度、缅甸一带,但在云南、海南、广西等地,也发现有野生芒果资源。尤其是百色等地,有着100~200年生的芒果大树和200~400年生的老树,可见在400多年前广西已有芒果栽培。清《(光绪)浔州府志》(1896年)中就有着“芒果,当春而花,易实而少熟,故入市甚稀”的记载。
明清时期,不仅广西境内的果树资源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从国外引入不少果树新品种,如芒果、凤梨等,也开始在广西推广栽种。这一时期的史料古籍,对水果的食用价值与药用功能以及加工制作等,均有了进一步描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对菠萝蜜有记载:“菠萝蜜生交趾,南邦诸国,今岭南、滇南亦有之。”
▲用菠萝蜜夹糯米饭制作的广西特色菜肴。
古人在实现了“水果自由”后,还特别追求质量上乘的水果,这种对美味的热忱丝毫不输现代人。以广西现今的特产沙田柚为例,其实就是清乾隆年间广西容县培育的优良柚子品种,原名羊额籽。羊额籽进贡给乾隆帝之后,皇帝大赞其味甜如蜜,因此柚为沙田村产出,遂赐名“沙田柚”。19世纪30年代,沙田柚便已远销港澳地区、东南亚、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被视为中国“珍果”。
如果说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曾让岭南荔枝成为一种专供王权富贵享受的奢侈品符号,如今的广西水果,早已以原产地的价格优势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个冬天,欢迎大家来广西体验一回真正的“水果自由”。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