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许莎明
“一年级还没到一个学期,孩子已经把50块橡皮弄没了!家里买文具的速度堪比文具店搞批发。”南宁学生家长邓女士的话,引起许多低年级学生家长的共鸣。除了容易消失的橡皮,一块橡皮到了孩子手中,还经常会受到各种“折磨”。网上甚至总结出一个“橡皮定律”,认为孩子的橡皮使用情况与学习状态相关。事实真是这样吗?
50块橡皮不够用一学期
家住南宁凤岭的邓女士,小儿子今年刚读小学一年级。她说:“这个学期开学,我给他准备了一盒橡皮,一共50块。当时想着主打一个管够。可是最近,他嚷着橡皮用完了。我就纳闷了,去翻看了一下他的笔盒,在家里找找,有被戳满洞洞的,有染色的,有被小刀割成一片一片的……更多的是‘神秘失踪’了。”
“真是学霸两支笔,学渣文具多!”邓女士感慨地说,大女儿今年刚上初中,学习比较自律。“她基本每个学期就用两块橡皮,橡皮比较干净,没有那么多坑洞。把姐弟俩的橡皮放一块比较,多少能看出各自的上课状态。我觉得网上流传的‘橡皮定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快帮我看看,做作业时把橡皮弄成这样的娃还有救吗?”最近,五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块橡皮被雕成了一枚印章。有家长表示:“一看就是有艺术细胞的孩子玩的橡皮,我家的只会扎洞、切割。”
为了防止孩子再弄丢橡皮,家住越秀路的卢女士特地买了一块超大橡皮。她说:“经常听娃回来说,橡皮在教室里掉地上找不到了。我上周一恼火,直接给他买了一块形似肥皂的巨无霸橡皮。这么大的‘肥皂’掉地上,不会再看不见了吧?”
掉地上就成了无主之物
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丢文具的现象,老师又是怎么看的呢?
“我就说一个真实的场景,这个场景经常发生。巡班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一支铅笔从一个同学的桌子上掉下来,我捡起来给他,他却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这铅笔不是他的!”有着十多年小学班主任经验的蒙欣说,她通常都会把在教室捡到的文具分类装筐,放在班级讲台旁的桌面上,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拿取,避免浪费。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的黄老师描述了孩子丢文具的另一个名场面:“咦,刚刚还在桌面的笔不见了?从文具盒里再拿一支出来。其实笔就在孩子自己脚下,就是不找。”黄老师告诉记者,每次打扫教室卫生,值日生都能捡到大把大把的“战利品”。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无论老师在讲台上如何喊破喉咙,问谁是笔的主人,下面的孩子都是一脸迷茫。“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的收纳盒被捡到的铅笔橡皮占满几次,最后只能作为奖品发放。”
“橡皮定律”有道理吗
那么,用文具使用状况来判断学生上课有否开小差,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蒙欣认为,用橡皮判断开小差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因为孩子上课时开小差,主要就是在玩桌上的文具。“我印象很深,在一位特级教师的新书里,她这样描写过班上一个孩子上课的状态:他的桌面上永远有三支铅笔、四块橡皮、五支修正带,就这几样东西,搬来移去,他可以鼓捣出一场战争。”
也有老师认为“橡皮定律”过于绝对。南宁市星湖路小学的李老师表示:“无论是孩子的铅笔、橡皮,还是教科书、作业本,这些文具书本的使用情况都只能作为一个相对直观的参考,并非是每个孩子走神的标准。家长快速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渠道就是跟老师沟通。”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