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长群里一个关于儿童阅读的话题引发探讨:孩子只爱看“口水书”,要不要干预?有家长认为,“口水书”挺好,阅读起来轻松;也有家长觉得,“口水书”只是看得爽,却没多少营养,长期看此类书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那么,校园“口水书”,到底能不能看?
▲孩子们喜欢就阅读的书籍进行交流。黄珂摄
校园流行看“口水书”
讨论能不能看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口水书”。南宁多位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口水书”是指一些内容很浅的书籍,文字通俗、搞笑,孩子爱看,但文章结构缺乏精致的谋篇布局,语言浅显、口语化,甚至网络语言化。这类书大多以校园故事为题材,容易引发孩子共鸣,但细读下来你会发现,内容缺少知识性和文学性,没有深度,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米小圈》等。
“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争议的《米小圈》系列,班上就有不少孩子在看。”南宁市清川小学的梁老师发现,孩子对这类“口水书”很上头。她研究了一下内容发现,书中孩子的行为比较顽皮,有很多是现实中不被允许做的事情,比如给老师取外号、上课偷看漫画书等,孩子看了容易产生向往之情。而且,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短句,孩子读起来毫无压力。
小学二年级学生涛涛很喜欢看《植物大战僵尸》《米小圈》等书籍,在他看来这类书不仅易读,还是一种校园流行风,“没看过这些书的,在班里都融不进聊天话题”。为了社交,同学们都愿意去看。
浅阅读爽口却缺乏营养
在南宁市作家协会理事、资深阅读推广人黄珂看来,相较一版再版、流传长久、耐人品读的经典读物而言,“口水书”浅显易读,孩子们阅读交流起来觉得简单“好玩儿”。但这些书就像预制快餐一般,吃过可以暂时满足味蕾达到果腹的目的,而未必有科学的营养可吸收。
魔力绘本故事创意阅读创始人刘敏老师认为,若把经典读物比喻成大餐和主食,营养丰富,那“口水书”就像零食,可能不会太有营养,但味道不错,很吸引人。
那么,校园“口水书”能不能看,要不要干预呢?“若只吃主食大餐,拒绝任何一点零食,人生未必少了很多乐趣。”刘敏认为,对于孩子的阅读材料,应辨证看待。“口水书”轻松愉悦搞笑,贴近生活,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看看无妨,但不要一直只看“口水书”。她指出,8岁以前,孩子的阅读本质是“学习如何阅读”,注重亲子共读;8岁以后慢慢有了阅读习惯,才是“通过阅读来学习”。
如果家长每天能抽出20~30分钟跟孩子阅读经典绘本或者故事、桥梁书,跟孩子一起讨论感受书中情节,或是与孩子一起角色扮演、编故事,鼓励孩子讲故事给家长听,甚至自己亲笔创作图书,经常一起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等,孩子阅读的口味会越来越丰富,就不会拘泥于某一类书籍了。
亲子共读不能急于放手
“强行禁止阅读‘口水书’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黄珂建议,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先了解孩子爱看的“口水书”内容和原因,才有利于入手引导。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上,亲子共读不能急于放手。孩子阅读的书籍,家长要帮助做好甄别。
对低龄幼儿,绘本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神奇的窗子》《极地特快》《我的爸爸叫焦尼》《飞行员与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一生》《安的种子》《我想吃一个小孩》等书,帮助孩子学习语言,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建议可以多看看《森林报》《神奇的符号》《伊索寓言》《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系列)等。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系列也值得亲子共读,与孩子一起读诗,或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引导孩子科学阅读,更有助于加深亲子感情。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