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文 邹财麟/图
12月8至10日,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CIODC)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9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16年起,我国连续7年遗体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大咖云集 探讨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前沿话题
本次大会以“推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高质量建设,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邀请到国内外器官移植相关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红十字会、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及专家学者等共聚邕城,通过主题演讲、论坛等形式,就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的前沿话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同时还有来自30余个国家,超750位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现场。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雷海潮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毫无保留地分享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器官捐献与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技术,与世界各国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器官移植技术惠及更多人群。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致辞中提到,“今年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捐献’二字重达千金。条例修订草案的规定,使得器官捐献更加公开透明,呼吁更多公民参与到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事业中。未来,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联盟,将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传播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他们贡献力量,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自治区副主席廖品琥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表示,自2011年至今,广西人体器官移植事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之路,累计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案例近4000例,捐献例数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2022年,全区人体器官捐献达到了535例,捐献例数创历年新高,排在全国第二位。广西将优化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机制和体系,规范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不断提升广西器官移植医疗服务水平,力争在人才培养、移植、技术培训等相关领域精益求精。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平表示,目前,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由红十字会参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体器官捐献之路。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捐献4.9万余例,捐献器官15万余个,累计志愿登记人数超过655万人。人人关心关注器官捐献事业,全社会尊重尊崇器官捐献行为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来自30余个国家,超750位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交流合作 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9日当天,大会发布了“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南宁行动,在遵循《世界卫生组织人体细胞、组织、器官最高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在器官捐献和移植相关领导力、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方面形成系列行动方案,将通过不断的加强互动、加深互信、增进友谊,向着实现“器官捐献”自给自足的目标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各类合作项目也在会上举行签约仪式。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西班牙DTI基金会、哈萨克斯坦国立医学科学中心等签约单位,将以深化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交流,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务实合作为己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在会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器官捐献青年志愿服务总队举行了成立仪式,《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2)》也在现场正式发布。大会期间,还同期召开“一带一路”国家器官捐献和移植发展合作联盟工作会议、中国—东盟器官捐献和移植合作专题论坛。
大会期间,专家学者们参观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研究所,并对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捐献临床部、捐献运行部、数据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广西的器官移植技术和捐献情况。
▲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研究所病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郭燕群 肖海燕(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