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古人的文房四宝,带你穿越时空品味雅趣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近日,首次与广西观众见面的“亦器亦趣——馆藏文房用具陈列”展览,带领观众走近古人的书斋,从文房器具中领会文人之志,品味文人的雅致与趣味。这些文房器具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与把玩性,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斑竹笔杆,透出自然美感

对于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我国古代有着“蒙恬造笔”的传说。公元前223年,秦名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今安徽宣城地区),见山兔毛长适于制笔,遂命工匠制造了一批改良的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中载:“蒙将军拨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笔的别名。说明这时的毛笔已经基本定型,并有了装饰。

▲斑竹杆提笔(左起第二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得毛笔日益精美,逐渐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更多的鉴赏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制造毛笔笔杆所用的管材十分丰富,以竹为主,用作管材的竹子必须具有竿直节疏、竿细坚韧的特点。明屠隆《考槃余事》载:“古有金管、银管、斑管……紫檀管、花梨管,然皆不若白竹之薄标者为管,最便于用,笔之妙尽矣。”

此次陈列展出的一支由莫文骅将军捐赠的斑竹杆提笔,尤为引人注目。提笔,也叫“提斗”“斗笔”,是一种大型毛笔,笔头安装在一个斗里,上安笔杆,主要用于写大字。这支提笔的笔杆,是用斑竹制作而成。斑竹也称为“湘竹”,产于湖南、广西等地,竿细直而茎匀,色呈淡绿,有自然圆斑纹,以斑竹制作的笔杆轻便且典雅,古人称其有“散漫于幽林”的自然美感。

0000127236acbab5bb856b1a1ae941581a746367f5158a7c5ccb2dde6989c8c62a69b乾隆御墨,再现宫廷艺术

文房四宝中与笔形影不离的,是墨。此次陈列中展出的一套清乾隆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共有5锭,形状各异,极为精致。

御墨是指皇室所用之墨,由宫廷造办处负责制作。到了乾隆时期,御墨的制作到达了鼎盛。御墨造型各异,十分精细,题材多样,成套制作。皇家御墨讲究诗、书、画、印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就是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的收藏珍品。

▲清乾隆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乾隆御墨的纹饰尤其丰富,除龙纹外,历史典故、人物、诗歌、吉祥图案等皆成为装饰内容。广西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御墨,墨色黝黑,墨质细腻,其正面御题诗均为描金小楷,背面所雕亭台楼阁画面纹路清晰,极尽工巧。中央为圆形十二辰墨,上边为扇形文溯阁墨,左边为牛舌形文源阁墨,右边为长方云头形文津阁墨,下边为一磬形文渊阁墨。

1772年,乾隆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1782年,第一部书成,存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同年又抄成三份,分别存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这套御墨上所题的“四阁”,也就是指四库全书贮存之所。

00001b2e8630e1ee289633ea384d929147af796161737261f3d81b850c591d706b04b道光信笺,品味生活雅趣

陈列中展出的一些信笺,也让人从中品味到了古人的生活雅趣。

笺纸,也有花笺、彩笺、锦笺等美名,是旧时文人用于题咏或书信的一种小幅而华贵的纸张。饰以花纹的笺纸出现于唐代,至明代达于鼎盛。纹饰有花鸟、走兽、山水,色彩由原来的单色笺、双色笺演进为工艺极其精湛的五彩笺。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文人学者自印自制笺纸之风盛行,他们多依个人喜好订制书笺,突出个性化。如敝寓藏俞樾用笺,仿唐人行卷格式,左下角只印自己的号,别具风格。道光、咸丰以后,以名画家作品为笺纸图案之风大行其道。

展柜中,有许氏虚白齐仿古“彝纹信笺”,分粉、淡青两色,有木版水印“古器盖、爵、九鸟车、瑞兽”四种图案,图案下题楷书“许氏虚白斋”。配红色封套,题行书“道光年产信笺,字第一号”。

策展人沈婧告诉记者,古代纸张的加工,意在防止虫蛀和增加纸的光洁度和透明度,增强纸张的美观性。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质地、色彩和图案的纸张。特别是明清以来,文玩风气日益盛行,纸张装饰艺术化,大受文人雅士青睐。染色纸、粉蜡纸、洒金纸、印花纸等都属于加工宣纸,许氏虚白齐仿古“彝纹信笺”就是其中一种。

00001905c5418316ef567f3167631768517ce80b9b49ca42b62501cf3e92b6d9e2036古砖砚台,穿越历史时空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与笔、墨、纸为书法的辅助用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般的砚为石质,像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等。而此次陈列的展品中,一块南朝“齐永明三年”砖治砚,则让人从中了解到古时文人雅士“古砖入砚”的嗜好。

▲“云腴一片”款随型端砚。

砖砚是指用古砖为材料,雕制而成的砚台。记者在陈列中见到的这块南朝“齐永明三年”砖治砚,长17.5厘米、宽11.5厘米、厚4.8厘米,原为南朝“齐永明三年”的古砖,流传至清代,以砖制砚,造型古朴,背部保留网格纹。

▲南朝“齐永明三年”砖治砚。

在古时文人的眼中,前朝古代宫殿、陵墓等建筑所用砖瓦,多为官府督办,专门加工烧造,烧制出的砖瓦品质优异,所以也往往为制砚的上好材料。这些古砖质地细密结实,大朴古拙,有素雅之态。加上一些古砖上保留的书法、图案等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文物内涵,其他石砚未能与之相比。

端详这块“齐永明三年”砖治砚,人们仿佛能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望见2000多年前,一群泥瓦工匠正在辛勤劳作,泥坯从他们手中制成,宫殿寺庙座座崛起……如今俯首而拭,却已化作笔耕砚田,卧于案头。流传千古的意义,也不过如此。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