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婧 蒋晓梅
最近,“课间10分钟消失”“课间圈养”等相关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南宁本地学校是否也开启了“静音模式”?学生在课间都做些什么?11月1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南宁部分学生、老师和家长。
课间现状
学生不太爱走出教学楼
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如箭一般冲出教室,操场变成欢乐的海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学校的课间10分钟都是这样的。不过,11月1日,记者走进南宁市部分小学,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南宁某学校,一些学生课间在教学楼走廊玩起拍纸片游戏。
每当下课铃响起,原本安静的校园音量一下就增大了。学生们有的在走廊享受秋日暖阳,有的和小伙伴相约上卫生间,有的则趴在教室里看着窗外发呆……操场上,虽然也有一些孩子在打球和追逐嬉戏,但人数明显不能与教学楼里的“看客”和“宅娃”相比。
学生吐槽
休息时间短规矩还多
刚上小学那会儿,小学生子阳一下课就往操场跑,由于教室在一楼,他一出门就能放飞自我。后来,教室搬到楼上,他就不愿意下楼玩了——课间时间短、爬楼累,不如“宅”在教室。
▲不少学生课间会到操场打打球、跑一跑。
六年级学生辉辉倒是想下楼玩,可班主任经常强调“课间10分钟只能喝水和上厕所”,这让他对操场望而却步。他朋友在另一所学校就读,课间活动也有诸多规矩: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追逐打闹……老师还会安排大队委巡视,如果谁在课间乱跑吵闹,就会扣分,影响文明班级评选。
初二学生小宇最近不太开心,因为他的足球被老师没收了。学校还发布了一条规定,禁止学生在课间进行一切球类运动。
老师两难
想鼓励动一动,又担心孩子受伤
“绝大部分学校和老师是鼓励孩子课间多动动的,但也确实担心学生发生意外。”不少学校领导和老师坦言,学校最大的顾虑就是学生安全。为了安全,各校一般都会安排值日老师在课间巡视公厕、操场、走廊、楼道等重要场所,发现学生追逐打闹立即制止,在走廊踢球、拍球等行为也是不允许的。
▲学生在操场跳绳。
西乡塘区一所小学的校长透露,该校曾有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受伤,虽然是学生间不小心导致的,但双方家长闹得很不愉快。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学校只能禁止学生在操场追逐,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不要跑动,以免碰撞低年级学生。
家长声音
不能因噎废食,望多开展趣味活动
孩子们的课间活动状态,家长们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周女士:下课了不出教室玩,怕把孩子闷坏了;出去玩,又怕玩嗨了上课分心,或者不小心受伤了。都难!
苏女士: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不是被故意欺负或重大伤害,家长通情达理也能减少学校压力。快乐的课间,需要多方共同守护。
覃先生:教室是学习的场所,上课时经历了紧张的学习,下课了如果能走出教室运动,对学生放松身心大有裨益。北欧有些国家课间时长有半个小时,期间老师把教室门锁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外出活动。我们虽然不能照搬,但人家背后传递的教育理念应值得学校管理者和老师思考借鉴。
▲为了丰富课间活动,有的学校让老师组织学生在课间进行课桌舞。
采访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表示,延长课间时间不太现实,但多丰富些活动形式未尝不可。南宁市一些学校也在课间活动时间里推出创新办法,让孩子课间“玩”得更好。南宁市新阳路小学校长孟琳介绍,近年来该校的老师每周都结合当下热点,推出新编排的课桌舞,由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课间组织留在教室的学生玩起课桌舞,既能运动,孩子也喜欢。
南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文蓉认为,属于孩子的课间10分钟,不应该因为安全顾虑就成为难题。保障课间休息或者活动的时间,不仅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学校可以对场地设施综合考量,划定安全区域让孩子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儿童年龄特征,优化安全教育方式,例如,让学生画校园的平面地图,自己分析潜在的风险,共同商议合理改进建议,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学会自护。
王文蓉表示,学校更应该将课间10分钟的活动设计纳入学校活动整体规划,设计和推广一些适宜课间开展的游戏活动,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既体现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也体现了教育远见。
相关新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赵敏 陈程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王冲 胡志伟